《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我认为非常伟大的书,这本书用非常多的实证数据(据说读书读到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关注数据-_-b)证实了很多常识现象背后的心理状态。
感谢度娘(硬广)提供了有关常识的定义: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另一意思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但是,这本书牛就牛在,可以为我们常识中非常简单的事情,找到人们面对或处理事情时的心理变化,甚至是心理变化的原动力和逻辑。所以如果深入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行为来分析自己或是他人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预期效果来改善一些行为。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佛学说的是觉者的思维方式,那社会心理学就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我是非常普通的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就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内的一员。
书我是没有读完的,甚至说第一部分都没有读完,但是当参加读书会听到分享人的讲述还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尤其是讲到:”当分享开始后,进来的人是如何看待其他人的看法的,一般自己会认为80%的人注意到自己,而根据实验数据显示不超过20%会注意到来者。“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让我想到刻画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件事。
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我是二班的(好像从小一直都是"二班"的-_-b?!),我们的班主任是物理老师,一班的班主任记不清了(不重要的情节一般不需要占用太多内存)。那时候上课是在二楼,一上楼梯对着的就是一班教室,我们二班离楼梯稍远,下楼就需要从一班教室的窗户经过。(背景介绍完毕,故事登场)
某天上午课程结束,我们就一帮人打打闹闹的往外走,且走且闹,刚好走到一楼教室窗户的时候,我被她们追上,就尖声大叫和大笑了起来,就看到还未下课的整个一班的同学包括老师(刚好是我们班主任)都向我看来,我当时感觉整个时空都凝滞了,连掉个针都能听到,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啊。我愣了一下神,赶紧捂嘴跑回了宿舍(到现在还能感受到当时激烈的心跳)。回到宿舍我就一直在想刚刚好丢脸,而且被班主任和那么多同学都看到了,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思想斗争了好一会儿,就问跟我打闹的同宿舍同学,问刚才是不是很丢脸,怎么办啊,没脸见人了。刚开始她还笑着说,“谁让你刚才那么疯了”,后来我又问了几次,回答从“没有了,不是太大事”,到最后,被我问的有点烦了,说到“谁会注意到你啊”。最后这个回答一下子提醒我了,是啊,谁会注意到我呢?这个回答让我一下子跳出自己的情绪。(其实与我同学的沟通过程也很有意思,从我初问到问到她烦,她回答的角度是从旁观者,到成为我情绪共鸣者,再到旁观者,所以沟通的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之后,我就试着把别人换到我的角度,把自己换到对方的角度。如果不是我引起而是其他人,我会怎么看待呢?在仔细思量后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可能刚开始的几天觉得挺好笑的,几天过去了就会慢慢淡忘,谁会记得别人太多事情呢?所以,我也就释然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应该是从这件事开始,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试着换位思考,也就很容易走出思想困局,甚至是变得像现在这样没心没肺了(^∇^)。现在看来,我当时能找到换位思考的方式,应该也是自我服务意识在作祟吧*:.。. o(≧≦)o .。.:*。
所以,初听到讲到那个比例,我还是很震惊的——20%,比我心里预期的要高好多(我以为至多不会超过5%),所以整个人都感到不好了,不过,当我写出上面的这个事的时候,也充分释然了,因为除了关注以外还有个遗忘,可能除了我自己真的不会有人一辈子都记得这个事,就算是真的记得,谁能说这个记忆不宝贵呢,经过了将近20年,那些共同经历的岁月,任何回忆也都是甜美的吧^_^.
猫R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