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村,虽然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吃鱼吃肉了,貌似所有的老人也都过得很幸福。
那天,看到一朋友在文章中写道,在等人的过程中,在北风凛冽的寒风中,一个穿着单薄的老人,正苦着一张被冻得发紫的毫无表情的,堆满皱纹的脸在翻一个垃圾桶,一片片地捡垃圾桶上面已经蔫掉的白菜叶。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做何感想?
反正我想到的就是老人的孩子肯定不在身边照顾老人,或者老人的孩子压根儿就不知道,TA的老母亲正在滴水成冰的北方的一个垃圾桶里,捡别人扔掉的白菜叶。
01
一个同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说她的邻居,一个已经78岁的老太太,身体还算硬朗,本来前几年一直都在老家自己一个人生活。
估计是碍于邻居街坊的说道,她的两个儿子就不让老人自己做饭,而是轮流在两个儿子家里吃饭。
本以为,老人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老年生活,其实未必。
那时候,猪肉还没涨价,他们就一人一周轮流着吃,但只要这周在老大家里吃饭,那么他们一定是顿顿吃素的,桌上几乎不见肉腥。
一家人大家都不吃肉,吃素,也就算了,因为这样也算公平,最让老人难受的是早饭。
老大一家四口,加上老人一共五个人吃饭,那么她儿媳做稀饭,一定只煮四个鸡蛋,老人是没份儿的,天天如此。
老人老泪纵横地说:“其实,我真的不是想吃那鸡蛋,为什么他们一家人都有鸡蛋吃,就我没有鸡蛋呢?想着去年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候,我养鸡养鸭,我一篮子一篮子的土鸡(鸭)蛋往他们家提呀。”
那一刻,我的眼睛模糊了:难道老人想吃一个鸡蛋都这么难吗?
但没想到,同事说,更可恶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他们是一周周地轮流吃饭,等老大轮完了,到老二家,那么老大家一定杀鸡杀鸭,大开荤戒,以弥补上周被克扣掉的“美味佳肴”。
但换到老二家吃饭,老人又开始她的吃素生活,老二家也和哥哥一样,不买肉。等老人到老大家吃饭,老二也重复老大家的“故事”:老人走后,他们就大吃大喝。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老大还是老二家,老人吃的永远都是素,而她不在谁家吃饭,那谁家就一定吃各种好吃的,独独就避开老人。
一个已经78岁的老人,一顿能吃几块肉?一个已经78岁的老人,还能吃几年的肉?
身为人子,人人都会老,至于这么苛刻,这样抠门地对待一个耋耄之年的老人吗?更何况,那老人不是别人,而是生你养你的母亲啊,那是你最该孝敬的母上大人!
总以为,手机、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讲农村老人的现状有多惨,多可怜,那是夸大其词,那是为了点击率而故意瞎编出来的,没想到,如此不孝,甚至连一点点同理心都没有的小辈儿,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02
在中国农村,多少人都以生个儿子为骄傲,甚至是毕生的追求,尤其是在计划生育非常严格的年代,因此催生了多少的“超生游击队”。
他们付出多少人力物力,甚至是十多年的光阴,只为了生个儿子“养儿防老”,只为了儿子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可是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老人A,在很多人眼里,她是很幸福的,因为她不仅有几个女儿,还有两个儿子,最让她骄傲的是,她的小儿子还是某单位的一把手呢。
但人老了,总是不受人待见的,于是,老伴去世后,她就一个人在农村生活,而她那些“有出息”的孩子们都在外地过着“风光”的生活。
春天本该是花团锦簇,万物苏醒的美好日子,可是老人却永远留在了山上,再也没有回来。
谁也不知道,老人为什么会去山上?谁也不知道,那座山上到底是什么把老人永远留在了那里?
三天后,整整三天后,村里的邻居才发现了老人早已僵硬的身体……
于是,老人的孩子们都回来了,丧事办得很隆重,很奢华,可是这一切老人都看不见了,我想留在老人最后的记忆里的,永远是在山上的那种让人心碎的孤苦伶仃,是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和绝望。
至于死后的风光,那是留给旁人看的,和老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03
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总是一次次想起曾经在殡仪馆里见到的那副对联“一次生前孝,胜过墓地万次扫,清明泪洒万堆纸,不如在世一碗饭”。
人都走了,再风光,再隆重,老人看得见,听的见吗?那不过是TA的小辈不想让世人戳脊梁骨罢了。
多么希望每个为人子女的我们,都可以牢牢记住:要是老人在生前我们可以好好照顾,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和一定的精神慰藉,远比老人走后,在什么地方买墓地,买什么材质的墓碑来得重要得多。
因为无论你事后花再多的钱,办最隆重的丧礼,对老人来说,都不重要了,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老人要的只是生前的嘘寒问暖,老人要的只是子女陪着说说话,聊聊天而已。
老家的俗语说得好“亲生的儿子,不如裤头(口袋)里的钱”,这话直白但却引人深思:要是孩子不孝顺,再多的儿子又能怎样?当再大的官,又能怎样?
最后的你,依然没人养老,依然死在山上没人知晓。
但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尤其是农村的每个老人,都可以被温柔以待,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