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度数信:以四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火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 2017年5月5日,15:30:59;每年5月5日至6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45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实为第10个
前后节气:古清明,立夏,小满
(一)立夏的民俗文化
迎夏
《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天子居明堂左个......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
这段文字讲述了古代的帝王顺天应人、治人事天而治理天下,为了迎接立夏所做的事情……此月有立夏节气。在立夏前三天,太史会向天子禀告:“某日立夏,大德在于火。”也就是火德要正式旺盛起来了。天子于是进行斋戒,准备迎夏。
立夏这天,帝王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去迎接夏的降临。礼毕归来,则赏赐功臣,分封爵位和土地,群臣无不欣悦。
《礼记•月令》中也有对于迎夏的相同记载。这种迎夏的仪式很庄严隆重,连服饰配饰器具的颜色都要顺应夏天之火象。其实这些配饰和形式的选择并不只是徒有其表,而是形名学当中重要的一环。
《帝京景物略》中还记载说:“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在立夏这一天,将去年冬天储藏在地窖里的冰块取出来,由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等于说是赐予了群臣一个水火相济的机会。火来了,冰水迎,形成一种动态的水火平衡。
(编者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体也有内天地。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于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 )
立夏是春之六气与夏之六气的结合点,也是清明风的起始点。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五臓功能的活动情况,相互关联,相互感通。
心通于夏炁(气),这个时节,自然界的火德能量逐渐上升,热力越来越强,心阳丙火在夏季容易旺盛,功能最强。
要注意克制自己可能生成的丁火能量之炁(气),特别不能让邪火上升,以保持生命内部的平衡。
情志宜开怀宽舒,注重礼德礼仪,待人接物平心静气,调适心情意识,制约体内五阴五毒等浊气和邪气的产生。丙火能量不足易生病,丁火能量过盛则易长疔。修养心阳而丙火光明内照,清阴火而肉肤疔类不生。
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夏之交,清明前后,人的精神系统容易出问题,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在此期间容易多发或加重。
据统计,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每年四五月份的自杀率最高。自杀的原因,多与精神抑郁和情志失常有关,所以这期间养心阳而内修礼德,外持礼仪,修心炼己,心静意平至关重要。
心为火臓,烛照万物,脾胃的腐熟运化,一身阳炁(气)的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代谢调节等,其功能正常与否,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一)养心
立夏后,要顺应天气的变化、能量的转换而进行养生,重在养心。
要想养好自己的心,就要运用好传统文化中古往今来总结出的立夏节气养心之法,提升心场内的正阳之火,使丙火光明而正大。
也就是要让心里面的阳性能量真正强大起来,能够充分抑制住丁阴火的产生,使心里的邪火尽量地降到最低点,最好是不生邪火。
(二)身识养生
立夏后气温逐步升高,夏炁(气)与心炁(气)相通,最容易出汗。汗为心液能量的外透,含有先天能量,就不可以过度耗散丢失,还要注意适量饮水,及时补充体液,并且防止过度地大量排汗,带走身内精华。
立夏时节,各种运动不宜过于剧烈,最适于采用节奏和强度舒缓平和型的运动,如太极类运动等。
(三)口识养生
立夏时节,五运六炁(气)的能量正逢完成夬卦进入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炁(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臓腑来说,则是肝木炁(气)渐弱、心火炁(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要增酸减苦,补肾水以助肝木,调养脾胃土炁(气)。
养生注意少吃肥脂厚味之物,辛辣味的食物虽可适当增加,但要注意适量,以免上火。多食清淡素净食物,如时令鲜菜蔬。心与小肠相表里,在饮食上调理好,也是对小肠负担的减负,使它得到较好的休息,而有利于心和小肠生理功能的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