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罗永浩跟西贝磕上了。9月11号,罗永浩在西贝吃饭后吐槽“西贝预制菜”。西贝客服回应“不存在预制”。昨天一早西贝老板宣称“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到下午“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下图是百度AI给出的事件发展时间表)事件仍在继续发酵中。
我一早刷到记者采访西贝后厨视频,视频中西贝厨师负责人展示“米饭是现蒸的”。记者问道炒菜的炉灶时,负责人展示“炒菜用电磁炉”。
如果较真的话,应该继续问电磁炉是如何把菜做熟的?接下来再问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西贝菜单里有多少算预制菜,多少菜算现场加工的菜?二者之争若真要打官司的话,那还有无数细节需要澄清。
我是吃瓜群众。我一般事前不站队,不在网上发表观点,顶多给记者采访点个赞。我关心事件的进展,各方论据的真实性,关心相关法律法规,也关注事件结论。我关注这类事件就像我爱看报告文学,司法案例,科普书籍一样,我天性喜欢关注各种规律,科学规律,社会及历史发展规律,人和人群乃至社会的心理特征。当诸多因素纠缠到一起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一点我确实有点好奇。
这件事不仅是二者之间的口舌之争,也是餐饮行业发展及管理趋势的大讨论——在预制菜是趋势的情况下,如何标识预制菜,并让其回归该有的价值;如何把传统美食精华保留下来,做好做精,并给予它合理的价值回馈。这些是该讨论的,不能一直糊里糊涂,一直瞒着。
客户糊涂,行业闭着眼睛,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花高价也吃不到真东西,好东西。有人说反正普通人也吃不起好东西,那糊涂着也无妨。那您想错了,若大家真的一直闭着眼睛,那行业最终会一乱再乱,最终会像奶粉行业一样,还是普通消费者遭殃。
在并无大的安全事件发生前,老罗站出来开嗓讨论一下预制菜——我支持一波!他输赢关系都不大,就此我们可以看看当今餐饮业的状态,想叫屈的,想不忿的,都可以有理有据地站出来辩论几个回合。这事不算大,不算严重,但作为抛砖引玉,引发理性讨论是件大好事(据说老罗悬赏10万搜集证据)。
若某某奶粉事件在儿童健康安全事件爆发前就能引发讨论,那悲剧会少很多。那个悲剧的孩子父亲实力实在不足,最终只能自己承担妻离子散的后果。现在老罗的实力并不比西贝弱,棋逢对手,正好开一局。楚河汉界凭实力对抗,网络互怼凭证据说话。但愿最后结局是预制菜当然可以有,但要有明显标识(像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标识一样)。我们吃麦当劳肯德基时,我们接受快餐文化。我们吃清蒸鲈鱼时,真心想要新鲜鱼。
历史上读书人是要到朝堂上发声的(明以前),基于礼义,基于国策,基于刑事案件,这种辩论往往代表两派政治势力,其过程极其精彩,其结果往往也比较残酷。普通人是没有机会,也不敢发言、围观的,保命要紧。
现在,这种基于当下,民生事件的辩论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围观,结论也可能立马就生效。这种氛围挺好!就像空姐向上发起的空姐本就不该穿丝袜的建议,旅客发起的火车站卫生间本不该收费的诉讼,这种普通人发起的质疑极好!事不大,但与所有人息息相关,让大家脑袋都活跃一下不好么?读书肯定不只是教会我们风花雪月吧?以集体智慧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