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之中,长春一行;高铁来回,住宿可省。
蒙蒙细雨,让长影旧址显得愈加沧桑;茫茫史海,钩沉起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流金岁月。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电影制作单位,长影始于1937年WM时期的“MZ映画协会(制作)”,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制片厂。1945年,地下党顺利接收“满映”,并据此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迫于斗争形势恶化,“东影”一度内迁至当时的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鹤岗)直到1949年回迁长春。
这段内迁的历程,不禁让我想起同在长春的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也曾被迫临迁佳木斯异地办学的艰苦过往。多年前陪同作为东北师大校友的老领导去佳木斯寻访旧址,景物犹存,深有感触。不知而今的鹤岗,对于“东影”这段光荣历史有否鲜明的纪念,有否良好的传承。
若说起长影出品的老影片之中的巨作、力作和佳作,我这个半吊子影迷还真说不全。好在也是八零前生人,凭着模糊的印象和展厅图影的唤醒,暂且列举一二。忆起《甲午风云》《党的女儿》《吉鸿昌》《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虽是黑白的影像,不逊闪亮的光辉;想到《五朵金花》《刘三姐》《人到中年》《男妇女主任》,一帧帧难忘的画面,一缕缕年代的气息;还有重大历史题材如《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等,手笔恢宏,影响深远。
与长影高光时刻交相辉映的是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华丽绽放,当然,我们也从不忘怀列位编导以及其他所有幕后人员对电影艺术的无私奉献和矢志追求。
驻足端详不同时代的放映机,仔细回味光影交织的胶片电影,霎时间仿佛眼前的片盘转动起来,凸轮的哒哒声隐约传来,循着镜头所向,一柱光束投射到银幕,金戈铁马伴着烟雨江湖,鸟语花香伴着锦绣河山,龙腾虎跃伴着巍峨华夏,一众长影塑造的不朽人物正款款向我们走来,眼含赤诚,心怀热望。
参观最后,于影棚内意外地发现了黑龙江电影机械厂生产的“大家伙”,想必过去电影机厂(哈尔滨人简称)也是为全国的电影设备生产尽过绵力的。如今,随着电影业的日新月异与优胜劣汰,电影机厂沦为了仅存于公交站和脑海中的记忆符号。
中午本打算去名声在外的“这有山”打卡用餐,一则初来乍到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是网搜一番顿觉此处更迎合新潮男女口味,我们姑且签个到,然后转身去对面更大众化的万达广场觅食吧。
吃过吉林风情的地道韩餐,午后的倦困一度袭来,不打算过夜便无处休息,索性约上车直奔WM皇宫,偌大的博物院总该有闲坐歇脚的地方。
清逊帝溥仪(宣统)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认的“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以上据历史资料)
1934年,在日本公开扶持下,溥仪于长春(旧称“新京”)登基成为MZ国(史称WMZ国)皇帝,年号“康德”。这位受制于关东军的傀儡君主,在山海关外执迷着复辟大清的美梦,不惜委身在相较紫禁城只能算是别院(连行宫都不够格)的窘绌所在,内心的苦楚与屈耻可想而之。
偏安一隅不说,还处处掣肘,事事听命,这MZ国统治者当的,确是名实难符,不啻笑柄。为此,对日本的又爱又怕,对宫闱的又宠又虐,对臣民的又恤又弃,足见他生逢乱世、寄人篱下的矛盾与愤懑。
再说这皇宫的规制,无论从哪个方面比,都与紫禁城相去甚远,且风格造型不伦不类,气势威仪又小又弱。我猜,一方面“国力”有限,时间有限,工匠有限;另一方面日本恐怕也有意去明清样式以压制废帝,同时渗透东瀛元素来宣示霸权。
由此,日本人炮制“MZ国”并起用“末代皇帝”的企图昭然若揭。溥仪从心存幻想,到暗自抗争,再到颓废失意,无形演绎了天子到平民,战犯改造为公民的颠沛流离,迭宕起伏。
环顾皇宫西苑的跑马场周遭,树木亭亭,绿草茵茵。它们与昔日声名龌龊的WM皇宫一块儿,悠然见证了侵略者多行不义必自毙,附庸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谶言古训。
临别之际,出口旁一簇不起跟的小白花在斜阳下格外清新,十分脱俗。它似乎在昭告世人,历史的CL滚滚向前,无坚不摧,顺昌逆亡。不管王侯将相,遑论豪侠俊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最大英雄——民心所向,势不可挡!
补记
离开后整理照片,发现有处细节令人费解:承担生活起居的缉熙楼与负载政事公务的勤民楼,其门头的金字铭牌,前者从左至右依近代顺次,后者从右至左按古代章法,不知是何缘故,有何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