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据港媒报道,武侠泰斗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仰天大笑武侠去,从此世间无江湖……
回望金庸先生一生,为我们奉献了无数经典武侠巨作: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倚天屠龙记》再到《天龙八部》……金庸先生笔下的一部部小说陪伴了又何止一代人。
有人曾说:凡有少年处,皆可读金庸。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却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取“金庸”二字作为笔名,而《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不负众望这部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大大激励了金庸先生,伺候他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也标志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
而进入大陆的金庸武侠小说也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更有无数金庸迷为之痴狂,读金庸正是当时最为潮流的事情。
时至今日,即便你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也一定陪伴过你的成长。
有粉丝说:金庸先生是一位造梦者,因为,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除了快意恩仇外,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侠之大义。
年少时,读金庸你可能会被他小说中各路武学纵横天下,少年轻狂江湖快马的故事所吸。但长大后,再细细回味,不禁感叹,曾经一瞥而过的句子,竟然成了警世真理。
或许也正是如此,金庸先生才能得到各个年龄层甚至全世界的喜欢吧。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此外他还是徐志摩的表弟;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是诗人穆旦的堂弟;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但这都只是他的一部分。
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金庸先生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但出身名门查家的他,从未忘记“重气节,有侠气”的家风,而这些更在他的一部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6年,查良镛从杭州的《东南日报》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随后上海《大公报》招聘国际新闻翻译,查良镛被录用。1948年,香港《大公报》复刊,24岁的查良镛被从上海派到香港,“身无分文走香江”,一段传奇由此开始谱写。
查良镛在香港的头几年并不得意,正是武侠小说扭转了他“穷记者”的窘境。
1952年,查良镛跳槽到《新晚报》做副刊编辑,负责人罗孚见他笔下“功夫”了得,便要他和另一位编辑陈文统(即梁羽生)写武侠小说连载,不意这部《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穷记者查良镛由此化身大侠金庸,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凭在《商报》连载的《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新派武侠小说的盟主地位。
武侠小说引起的轰动也激发了金庸的创业热情,1959年,他伙同中学同学沈宝新出资10万港币,筹备出版《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亦被誉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1959年,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古龙去世时,尚有乔奇先生为他写: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可如今,金庸先生仙逝,怕是没有人有资格能为他写这样一幅挽联了……
时到如今,随着陪伴我们年轻时的一位位前辈逝去,终于我也意识到,原来我们也到了要面对死亡话题的年纪。
金庸先生曾说:“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先生走好,虽人间少了一片江湖,但天堂多了一位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