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近年来,年轻干部中“三门干部”增多,因缺乏社会历练和基层生活经验,在群众工作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在基层,年轻干部要学会讲好“家常话”“贴心话”“本地话”“内行话”,锤炼过硬群众工作本领,常念“民之所忧”,力行“民之所盼”。
俯下身子、贴近群众,讲好“家常话”。基层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近日,“蹭饭”书记在网络平台受到广泛关注,“家里还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蹭饭”过程中的家长里短的“家常话”成功转化为了村情民情“一手资料”。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走到基层去全是办法,如果我们总是待在办公室里不走出来,总是用生硬的政策术语、官方表述与群众交流,就会让群众觉得有距离感,减少了敞开心扉交流的意愿。讲好“家常话”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站稳群众立场迈开的第一步。
融入基层、了解群众,讲好“本地话”。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方言、习俗和文化,“本地话”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融入当地的“桥梁”。选调生黄文秀心系群众、真心奉献,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主动学习广西桂柳方言,半年内熟练掌握了与村民用方言交流的技能。掌握本地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能让年轻干部更快地融入基层环境,更好地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会当地民族语言的日常用语,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习俗,更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群众认同感。
将心比心、温暖群众,讲好“贴心话”。面对群众“急难愁盼”,我们不仅要拿出实干举措推动问题解决,更应该给予群众情感上的理解和关怀。在处理矛盾纠纷、来信来访时,我们要积极换位思考,站在群众角度分析问题、回应诉求,用充满同理心的“贴心话”安抚情绪,为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年轻干部要时时在线,事事回应,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养老育幼等民生重点,切实将问题清单转为为可感可及的成效清单。
精通业务、服务群众,讲好“内行话”。基层工作涉及政策落实、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群众需要我们提供专业、准确的政策解答和服务帮助。面对群众关于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的咨询,我们必须熟悉相关业务知识,用“内行话”清晰解读政策,指导群众办理事务。如果对业务一知半解,说不出“内行话”,造成群众“多跑腿”,引发“事难办”争议,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损害了政府形象,这就要求年轻干部不断精进业务知识,提升工作能力,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