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自译: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了下来。诸侯谋划着帮助燕国。齐宣王问孟子道:“有很多诸侯打算攻打寡人我,我该怎么处理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有凭借着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的,就是商汤;没听说过据有千里的土地还畏惧他人的。《书》上说:‘商汤的政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逐渐信服。所以,‘商汤向东面征战,西夷的民众埋怨;向南面征战,北狄的民众埋怨。他们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民众看到商汤的部队,如同大旱之时看到雨云。行商的照常行商,种地的也照常种地。商汤只是诛杀这些国家的暴君,安抚那里的人民,如同及时雨降,民众十分欣悦。《书》上说:‘等待我们的王吧!他来了,我们的生活就能复苏。’
如今,燕国虐待民众,大王您前去征讨。那里的民众认为您将要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所以用箪装着吃食、用壶装着浆水,来迎接大王的部队。如果,您占领了燕国,又屠杀他们的父亲、兄长,俘虏他们的儿子、弟幼,拆毁他们的宗庙,夺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让他们接受呢?天下的民众、诸侯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力,如今倍增土地却不施行仁政,因而激起天下诸侯兴兵讨伐。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大王尽快颁布命令:停止搬移燕国的宝器,同燕国民众商议,为他们另立明君,还来得及制止别国针对大王的军事行动。”
见解:
本节紧接第十节,内容上我们在之前已经探讨了不少。这里简单说说。
在第十节中,我们说到,孟子建议齐宣王根据“民意、天意、实际”这三个标准考虑是否占领燕国;而从本章看来,齐宣王显然没有这样考量。占领燕国之后面临的四面包围,则可说是齐宣王枉顾这一标准的后果。
在这里,孟子不是劝齐宣王打退堂鼓。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以至整个儒学如何看待“征讨”这件事。需要先谈到一个前提:因资源不足而爆发的战争不叫做征讨,而叫做争夺。那么,征讨一个国家,不是出于满足君主个人的征服欲或者是称霸天下;而是出于我们屡次谈到的三个标准:民意、天意和实际。并且,“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正当的形式;在天子权威衰落的世代,像齐国这样的霸主代行这一职能,妥协一些说也是合理的。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