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刷到过“十里梧桐”的视频,今天我看到她发的一段视频在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带货。
视频的文字介绍是这样的:大城市要保留老破小?看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吊打专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她在视频开头这样说:“一个没有大学文凭,上过几天高中,还在家带孩子的女人,竟然单枪匹马写了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专业著作,颠覆了整个城市规划界的‘铁律’。”
我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卖过这本书,也大概看过一些内容。那时,我还偶尔去香港大学,和杜鹃(时任普林斯顿大学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市规划国土局评审专家)还讨论过皇岗村的去留问题。
但是,我对书的作者却没有太大印象。
早上视频中听到“十里梧桐”这样说,我就把这段视频转给了一个网友,我一直鼓励她把学习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的心得和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便帮到更多的宝妈。我希望“十里梧桐”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介绍能让她下决心开始动笔。
当我把视频转发给她以后,心里很快出现一丝不安,对“十里梧桐”在视频里对作者的介绍越想越忐忑,觉得不符合基本的逻辑。
于是上网查,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加拿大籍作家简·雅各布斯创作的城市规划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1年。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作者基于其本人在美国大城市的生活体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理论的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的原则和目的进行了抨击。作者还通过对城市复兴和城市未来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解答,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读者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
简·雅各布斯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写作该书时,简·雅各布斯正住在纽约市的格林尼治村——曼哈顿下城一个街区,她的分析都基于对当地居民和他们之间互动交往的观察。
另外一个检索是这样介绍的: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她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以下简称《死与生》),曾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当时美国规划界的“主流”认定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4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不仅取得了出版上的骄人业绩,而且逐渐为许多美国规划师所接受:《死与生》经常被引用,而一些规划师更坦承这本书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有些人甚至承认是受到这本书的触动才步入城市规划这一行业。
此外,《死与生》还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并成为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常见参考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如著名的“多样性”和“街道眼”等,甚至还被一般市民所熟知和使用……
可以说,这本书在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再找了一点资料,是这样介绍作者的:简·雅各布斯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克兰顿,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过一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她来到纽约,并很快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久,她嫁给一位建筑师,定居在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顿大街,与一家甜食店隔街相望。与此同时,她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和国务院写作。显然是受到了丈夫职业的影响。从1952年起,她开始在《建筑论坛》杂志担任助理编辑。
另外一段介绍是这样的: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从这些资料的介绍来看,简·雅各布斯确实没有比高中学历更高的学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天然就有实力著书立说,尤其是对一些专业领域的认知。她的成就实际上源于她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成长,她的成就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在家带孩子的女人”所能做到的。
以前看过“十里梧桐”的一些视频,觉得她的观点还比较新颖且有逻辑,今天这个视频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她。
在这段视频里,她把简·雅各布斯的高中学历介绍成“上过几天高中”,把简·雅各布斯丰富的职业经历说成“在家带孩子的女人”,我不认为她是在展示谎言的最高境界--有选择地说真话,她只是为了带货就“语不惊人誓不休”啊!结果把我这个之前对她还颇有好感的带进了一个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