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首评送给这部印度神作【起跑线】:
与一贯的印度电影神作风格一致,没有像〖好莱坞〗流水大片的炫酷与技巧,也不像中国电影一样细致和刻微,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
一个中产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而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男主拉吉是一位服装店的老板的儿子,女主角米塔跟随母亲来到了服装店,定制时尚的西式礼服,男主一见钟情,开始了双方的相识(很有意思的是,影片描述了男主对女主的深情,并没有体现女主对男主的喜欢,并且从服装和出场等细节铺垫了人物性格)
而最好的中学有一个基础条件是必须居住在里学校3km以内,这对于“暴发户”来说经济上不是问题,而米塔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粗暴:花钱直接买学区房(是不是似曾相识的策略,有钱就是任性)。
然而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孩子太多,想进入第一的学校,不仅需要对孩子进行培训,也要对家长进行培训,当拉吉米塔做足准备应对家长的面试时,发现这不仅是孩子之间的比拼,更是家长之间的较量,经过培训孩子变现优秀,家长也强行过关,可最后结果因为吉拉职业(所谓精英阶级)还是被淘汰了。随后吉拉开始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希望用行贿、走后门等手段给孩子搞定入学资格。
等这些招数全部不通时,抢占学校给穷人的专属入学指标成了最后的方法,为此,夫妻二人不牺再次回到贫民区成为穷人。
为了蒙混过学校的家访调查,二人从别墅女仆豪车的生活,变成了吃饭喝水要靠发放配给,为了生存而努力活着,其中有一处细节很生动,米塔第一次看到家中硕大的老鼠,惊吓无比,两人追打了一夜,到后来女主再次看到这只老鼠时,只是淡定的和拉吉说了句老鼠来了,拉吉疲惫而无奈的回了句,那就让他呆在那里吧,米塔嗯了一下,二人又疲惫的睡去(当你还在为了生存而努力时,没有资格仰望星空)。
在夫妻二人处处受到穷人不断的排挤时,受到一位底层的人(希亚姆)的帮助,拉吉问他的名字,他说穷人要么被人叫服务生,要么被人叫死胖子。(体现了穷没有人格,讽刺印度的“种姓制度”)。
他并不是毫无目的的帮助,初衷是希望米塔帮助他儿子学点英文;他带着米塔来到工厂工作,看着米塔被倒扣的工资,拿出自己的一半工资给他,对他说:“父亲不能一天没有收入回家”。在学习了一个月的如何当穷人后,终于蒙混过关获得了穷人的专属名额,但为了不暴露富人身份真相,拉吉一家不能以富人的姿态直接拿出学费,这时那位穷人哥们挺身而出,为了给米塔女儿凑学费,不惜以命相搏,以撞车私了的方式凑齐了拉吉女儿的学费。
学费凑够,但造化弄人,学校因为舆论的压力,最终又缩减了穷人的招生名额(只有10位),并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拉吉女儿米妮和希亚姆的儿子都参与了本次抽签,现实是讽刺的,最后学校公布名单时,米塔的女儿成功入选,希亚姆的儿子却淘汰了,穷人的孩子在此刻的权利,也被富人夺走(有很多细节的刻画)。希亚姆即使失望但仍然对拉吉送去了祝福,但当他得知拉吉用了这种手段的真相后,愤恨得对吉拉说道:
“政客夺走了我们的粮食,开发商夺走了我们的土地,而你们又夺走了我们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你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们害怕,一但我们孩子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来伺候你们了”
这位来自底层的平民,决定鱼死网破,为了儿子的权益告发吉拉,但当他看到童真的米妮时,他放弃了,终究没有背叛自己的阶级。
到了影片的最后,拉吉还是逃脱不了内心的折磨,他来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和盘托出全部事实,希望得到校长的处罚。可一样处在社会“权贵阶层”的校长,对拉吉的“请罪”报以讥笑。她告诉他,这就是社会现实。
于是,到影片的结尾,拉吉在所有人面前发表了一通感人肺腑的演讲,得到了宽恕和原谅,公立学校似乎也没有那么不堪;高端私立学校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主人公在此刻也领悟到,选择有些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长久以来,富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经常容易忽略了一个现象: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为了生活,已经拼尽了全力。
我们常说的教育的起跑线,表现上是教育水平的起跑线,但它却是由父母的学识、三观、经济、性格等决定的。而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应该是穷尽所能的折腾孩子,而是应该往死了折腾自己,因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别人,而是你。
所以,该努力的不止是你的孩子,更应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