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作者:杨志军
图书分类:I247.57 社会言情小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阅读时间:2024年6月
字数:531517字
二、内容简介
《雪山大地》是当代著名作家杨志军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青海藏族牧区为背景,通过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的奋斗历程和心路变迁。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写高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了时代变迁、民族团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巨著。
小说开篇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那时的青海藏族牧区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沁多草原上的牧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党和政府的政策开始逐渐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作者通过对这个时代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背景。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和“母亲”两位深入藏区的汉族知识分子。他们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片遥远的土地,与当地的牧民们共同奋斗、共同成长。在他们的带领下,牧民们逐渐摒弃了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在小说中,“父亲”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他善于教育民众、引导民众,与广大牧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不仅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更在生产和生活中为牧民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带领下,沁多草原逐渐摆脱了贫困和落后,走向了富裕和文明。
“母亲”则是一个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藏族妇女。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牧民代表,更是一位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巾帼英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父亲”的工作,同时也为牧民们树立了一个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榜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沁多草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式学校的设立带来了现代文明,贸易公司的成立促生了商品意识,而生态城市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又增强了生态理念。这些变革不仅让牧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牧民们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们逐渐摒弃了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学会了科学养殖、合理放牧,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不仅让沁多草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前进的步伐。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对草原新貌的描绘和对牧民们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将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几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他呼吁人们要珍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资源和财富,要共同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书籍点评
在茂盛的阿尼玛卿草原上,在圣洁的野马雪山下,一位老人安安静静地躺在雪山大地的怀抱里,他便是那《雪山大地》中的“父亲”。他从野马滩获得新生,又从野马滩结束他传奇的一生。
“父亲”的存在,如同那皑皑白雪般纯净,又如那苍茫大地般厚重。他与藏区的感情,从沁多草原开始。父亲作为县上的科长,被派往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以了解牧民的生存状况和对人民公社的态度。在这期间,他遇到了特大洪水,一名藏族妇女(赛毛)牺牲自己救了他,从此他与这个藏族家庭建立了深厚的亲情关系。父亲在沁多草原生活了数十年,期间他完全融入了藏族人的生活。他不仅给自己取了一个藏族名字“强巴”,而且在日晒风吹中,他的外貌变得像藏族人一样健壮,性格也越来越接近藏族人。父亲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牧民的同情和关爱,他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驱使他不断为牧民谋求福祉:他四处奔走,推动建立了沁多县第一所小学、中学,以及第一家贸易公司,为藏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阻遏草原退化沙化,他规划建设新型的草原城市,积极推动牧民实施十年搬迁计划,守护着草原的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父亲和牧民不仅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而且在生活中互相扶持。当父亲遇到危险时,是牧民救了他;而他最终为了牧民的利益,在他曾经被救的那座雪山下牺牲。
本着对藏区的热爱,无数人投身到藏区建设中。“父亲”是雪山之子,“母亲”则更像是雪山大地精神品格的具象化身。母亲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医生、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母亲原本在西宁当外科医生,有着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安逸的生活。当她来到了父亲工作的沁多草原,发现当地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西医时,母亲决定留下,她以纯粹的爱与善走进草原。母亲了解到大量麻风病人被抛弃在“生别离山”,无人照管,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她选择走进生别离山,承担起救治这些病人的责任。为了救治麻风病人,母亲拒绝了前往大医院担任院长的机会,自愿留在生别离山,并组建了麻风病研究所,担任所长。在长期与麻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母亲不幸染上了麻风病。为了保护家人,她选择与世隔绝,独自在生别离山进行科研和医疗工作。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母亲仍然坚持在生别离山工作,直至最终因麻风病去世。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医生的职责和使命,为草原上的病人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在藏区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不仅有“父亲”“母亲”这些汉族人的努力,也有角巴德吉、桑杰这些藏族人的支持。角巴德吉原是部落世袭头人,后转变为公社主任,成为新政府在草原上的重要代表。当父亲来到沁多草原蹲点,了解牧民生活时,角巴德吉负责接待他,并安排他住在曾经的“下人”桑杰的帐篷中。在经历了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被激浪卷走导致死亡后,父亲便与藏族人永远成为了“一家人”。角巴德吉将父亲视为至交,桑杰敬佩父亲的所作所为,他们不遗余力地支持父亲的各种重大举措,帮助父亲在草原上建立小学、中学,让牧民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在饥荒时期,角巴德吉与桑杰支持父亲将西宁保育院迁往沁多草原,使孩子们得以果腹;当牛羊泛滥时,父亲成立贸易公司,说服牧民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角巴德吉的坚定支持为父亲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角巴德吉不仅是草原上的领袖和英雄,更是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象征。
“父亲”代表的一辈人正在老去,年轻一代的汉藏小孩接过了草原建设的接力棒。才让、江洋、梅朵、央金、洛洛等,他们在父辈的荫护下逐渐成长起来,继承了父辈们的奋斗精神,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才让在西宁治好了聋哑病,又凭借其过人的才智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并一路深造至清华大学博士,后又在德国留学并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草原新时代的象征。然而,在父亲的召唤下,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回到沁多草原担任副州长,致力于城市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最终,他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但他的贡献和牺牲将永远铭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江洋的故事与草原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作为沁多学校第三任校长,他肩负着培养新一代草原人的重任,他的故事是无数草原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江洋的妻子——梅朵原本是桑杰的小女儿,拥有歌舞天赋,她最终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选择回到草原,在母亲献身的生别离山医疗所从事整容护理麻风病人的工作。他们的选择展现了年轻一代对草原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草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片雪上大地之间,人们用爱与智慧,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信仰,但他们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让这片土地更加美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真谛,让这片雪上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感受到了牧民们对自然的虔诚敬畏,对生命的无比珍视。他们与巍峨的雪山为伴,与辽阔的草原共生,与忠诚的牛羊共度日夜,共同编织着生活的和谐与温暖。这种深沉而纯粹的情感,让我在读完本书后,一直为之动容,为之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