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负责的项目一直没有进展,甚是让人头疼,找不到解决办法,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前两天一次便利店的购物之旅,带来一些启发,感觉像是一直走错路的羔羊又回到了正途。
故事开始之前,把结论结论在前吧: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项目,要与自己的最终客户建立起可持续的联系,要做对客户有价值的事。
背景一:
近段时间一直负责着Q市的智慧信号灯项目,因为一些原因,这个项目在客户关系上一直不好,不是很遭客户待见;其次项目整体的需求不明确,客户也不愿意和我们进行一些探讨交流;最后内部研发也很疲惫,大家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得不到客户的认可,没有成就感。
时间就这么过了几个月,久了,公司层面认为既然客户不待见,按照项目管理流程,严格按照合同执行,研发工作按照最低工作量执行吧,一切以不违约为底线,如是,恶性循环开始了......
背景二:
在Q市火车站候车厅的便利店购买粽子,习惯性地说了“帮我剥个粽子”,得到了一个“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剥的”的回复。
这件事很有趣,它有两层意思:
1.首先不是我矫情让服务员帮我剥,真是习惯性,这种习惯估计是被公司楼下的全家“惯”的,全家总是提供一些不在货物本身价值内的服务,比如你在全家购买粽子,全家的收银员最终递给你的不是包着粽叶的粽子,而是剥去粽叶后的粽子。
这是一些很小的细节,久了可能都很难再感受到,但一旦在其他便利店没有享受到这种服务的话,用户一下子就能想起全家的细心。
2.全家是如何向他的员工灌输这种服务思想的?这点真的很有趣~我见过挺多互联网公司,他们的规模从十几人到上千人不等,我也和一些国企单位,政府单位打过交道,但是除却一些重本地化服务的公司外,很少有公司可以让他的员工对“服务”这个概念贯彻得像全家员工彻底。包括我现在的东家,也没有做到。
( 这点很发人深省,有空可以研究下全家的这种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以上呢,是两件事的背景,虽然两件事风牛马不相及,但有一件事情是共同的,即时刻要思考如何与自己的最终用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比如,Q市信号灯项目虽然不遭受客户待见,但先把其中一些功能做到真正有用真正好用(或许会超出合同边界),像全家的服务员一样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思考,这样即便最后客户会因为商务关系卡你,但在内心还是会对这个系统有一丝认可,这样客户没准还会因我们的用心给这个项目一丝机会呢。所以现在按照最低工作量执行,想必会适得其反吧~
总结
无论是产品经理抑或是项目经理,我们做的功能/产品是为了建立或者缩短我们与最终用户的联系渠道:
1.杭州一家做二手车的公司,就是尝试通过车商这个渠道缩短了与最终用户的触达链条,这些车商相当于公司的运营/客服;
2.这种联系的渠道关系是否是可持续的。例如各类共享纸巾,共享雨伞这类不着调的生意,虽然缩短了用户与购货商店之间的渠道,但是这门生意是不可持续的,用户是用户就走,对他来讲,价值有限。因此还要思考可以为用户创建其余哪些深度价值;
3.微信小程序的用完就走,对平台来讲,就是门低链路环节(渠道环节少)且可持续(高频覆盖各种场景)的生意,因为不管用户在哪个小程序里面,反正是在平台上的,所以为保证用户体验,微信估计用完即走,但是对小程序的厂商来讲,鼓励自己的用完用完即走那就基本死定了。
其实最近走了很多弯路,走得久了,反而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作为产品经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