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 丁卯月 己未日
宜:求嗣 祈福
每年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便开始筹备着今年扫墓的具体的时间、人员分工、哪里吃饭的事情。
就像每次回老家那样,早上六点便起来,六点二十出发;不曾变化,不同的是每次起来的六点,或明或暗、或阴或雨或晴。
每次到中赤大概都是八点二十,时常还能吃到舅妈做的簸箕板,美味至极。
回到家的第一站是去老房子里看奶奶睡醒了没,亦或是看她吃早饭了没有;然后看看屋前那棵种了九年的桂花树开花了没有。没有经过人工修剪的桂花树,总是和精致挂不上钩,但枝繁叶茂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其实,桂花树有没有开花,在下车的那一刻便能闻到。
因为6岁的时便搬离了这个老房子原因,脑海中老房子剩下的记忆只有原来那桃树、客厅为数不多的奖状和现在已经封住的那口井,成长的记忆更是少之又少。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极度健忘的人,按照老家的说法像我这种人健忘的人称之为“大脑屎”。现有大部分小时候的记忆都是爸妈和其他长辈在闲聊时间一段一段增补上去,像家里是小村子最早拥有电视机的,那时候《渴望》的电视剧全国热播,村里有个伯伯很不知趣的每次看到十一点还不走;像是小时候不仅头发很稀、身体也很弱;像是老妈小学时给我买了双水鞋,除了看见水坑会往里面跳以外,每次到家里都是光着脚然后水鞋里装满了水。对自己成长的记忆,不如说是父母对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一段回忆,就像现在看着萌萌长大一样。
随着萌萌不断长大,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不断提高,让她越来越喜欢到乡下玩耍,昨天晚上还抱着最爱的小熊说要带它到乡下玩。每次带她来老家,和堂哥岁数相当的儿子、女儿一起,时而追着小狗、时而学鸭子走路,跑来跑去,一天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即不用担心被陌生人带走,也不会害怕路上车辆。我们聊着家里的事,他们和动物朋友玩着他们的乐趣;互相关心又互不打扰,唯一遗憾的就是时间过的太快。
多少年以后,萌萌长大了再回到这个地方,她可能也不记得现在在老家还学鸭子走路、追着小狗或者被小狗追着跑;但是她会在我们回忆里找到属于她的那一部分。
每年这个时候,总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长辈从外地回来。在龙岩工作的好处就是每次老家有什么事都能在及时的赶回去。毕业到现在已经第8个年头,这也是我参加家族扫墓的第七个年头。
锄草、拔草、放三牲、倒酒、点蜡烛、点香、祭拜、烧纸钱、放鞭炮。每到一处便重复以上流程,年年如此,次次不落。但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长辈常常会提醒我们:倒酒要先中间后右再左、香上的火不能用嘴吹灭,香的数量是3的倍数等等;这些一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不知道长辈们能不能解释个所以然来,当然萌萌要是问起我,我肯定是不懂的,虽然我不懂,但是我也没想着去问。毕竟学渣的本质已经控制了我的大脑。
对先人的祭拜,是对他们的缅怀,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祈望。
三月天的山里总会有许多生机勃勃的东西出现在你眼前。像是刚出土的春笋。
亦或是桃树上绿色的桃子。
桃子五月份才有成熟,而这个时候枇杷树上的金黄色的枇杷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其实和超市里面卖的硕大的、颜值高却没有味道的水果比起来,老家山上这些没有经过改造的水果才是它们应该有的样子。
科技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中国古代订立用来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已经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已经渐渐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而二十四节气歌更适用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事指导。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百度百科
当天扫墓计划完成后,便是姑姑、婶婶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糕板子、油炸糕、白斩鸡、炒牛肉.......他们用最简单的手艺,做了一顿最正宗的客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