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货日记”这个想法可行吗?
我想起了商业模型画布,是时候该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了。我们来回答几个问题。
1. 哪些用户可以通过产品受益,他们是男是女,年龄多大,有多少人?
在百度搜索“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有6,070,000条结果。可见,很多人对吃的追求不仅仅是吃饱,还希望吃得开心吃得健康。
所有能够“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的人都可以通过产品受益,包括但不限于大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他们有男有女,女性的比例可能会稍高一点,因为家庭主妇的群体主要是女性。他们的年龄应该比较集中在20~39岁。
至于“有多少人”,我简单估算一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家庭户数大约是4.02亿,平均家庭户规模是3.09人/户。我们假设每户家庭中需要负责安排家庭或个人饮食的是1.5人/户,那么全国每日会有6.03亿人思考每日吃什么。这个估算当然有点草率,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户规模存在区别,人们的饮食安排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分别计算不同规模的城市最后再相加结果会更加接近现实。我想要吐槽一下,国家统计局展示数据就是任性,401934196,中间不带逗号的。
2. 这个产品概念为它的目标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减少用户每天思考“吃什么”的烦恼。
3. 产品所实现的价值如何传递给用户?
APP应该是最适合的。移动端APP在上述群体中的普及率非常高,他们也更加习惯在移动端处理“吃”这件事情,从餐厅信息、外卖、菜谱等应用的流行可以得到佐证。
4. 如何建立和维护产品与每个用户之间关系?
主要用户关系是共同创作。产品鼓励用户记录每日的饮食安排,同时向用户推荐其他用户优质的饮食安排。
5. 能获得收入吗?
能。获得收入的方式可以有两个方向:1. to B,主要是广告;2. to C,增值服务(如:饮食健康管理)。
6. 实现这个产品概念,有哪些核心资源是已经具备的,哪些是欠缺的?
这个问题……
有满腔的热情和一颗爱思考的头脑,其他全部欠缺。目前以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完成这个产品,我希望的是把想法写出来,锻炼个人的产品能力(我计划转行从事产品经理)。
7. 需要完成哪些关键的任务才能达到里程碑?
第一步,完成产品的功能规划,设计产品原型。这也是我目前的主要目的。
第二步,获得投资、组建团队。无论是作为公司的产品还是自行创业……
第三步,形成项目计划。后面这些有点远,暂时就此打住吧。
8. 需要外部的合作伙伴吗?
IDC、知识产权代理、广告联盟等。
9. 上述问题共涉及哪些成本?
人力成本(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运营等)、商业合作成本、市场推广与运营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