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记者节,每年记者节前,都会有“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比赛,每一次我都很乐于做一个听众,去听一听我的同行们,他们的故事。
就像是每年给自己一个提醒:
你是记者,遇见了多少人,见证了多少生命的真实与感动,你才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今年,我怀里抱着娃,刷着工作群里演讲比赛的实况消息,照片里,栏目的前辈姐姐从容、知性,不用到现场,也能想像出她的声音,她的神情,她故事里的温热感。
第一次没有到现场去看的演讲比赛,好像在提醒我离“记者”远了一点。
每个记者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去年同事的演讲题目是“亲爱的,热爱的”,我们一起讨论的过程中,我体悟到,正是有那些亲爱的家人们的无条件支持,我们才能在所热爱的事业上,一往无前。
当记者真的是非常幸运与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会吐槽自己的职业是高危职业,也会吐槽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牲口用。
劳累、疲惫、顾不上家;
与付出不成比例的收入;
持续迷茫——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自己的出路在哪?
但我们依旧因每一次费力想出的选题而欣喜,因每一次奔波采回的稿子而备受鼓舞,因那些遇见的人和事,而触动,进而对人生多了一层新的领悟。
记者,是真正需要“活在当下”,也能够“活在当下”的职业。
让人舒适与留念的不是“温水煮青蛙”的闲适,而是生命持续沸腾的热烈。
然而,我的身边有多少人在坚守,就有多少人在离开。
这是一个巨大的跳板,培养好了一批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
他们回报社会。
他们回归家庭。
我不知道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
但我知道记者的出路,就简简单单的两种,留下或者离开。
留下的人,能细分为:
正在找机会离开,已没有机会离开,或真正的热爱。
我进广电的第一任老师,手机铃声是火警警报,浓烟滚滚他冲进火场,暗访现场他面不改色,他的电话号码是真正的24小时新闻热线,随时能从熟睡的夜里,扛着机器出发。
这是人前的他。
人后的他,也有家庭,也已“上了岁数”,也会以“师父”的身份语重心长地给我忠告,让我趁年轻,赶紧考走。
我们栏目我最敬重的前辈,良师益友,他拿的新闻奖去掉封皮,堆叠起来仍要用“一沓”来形容,在我看来,他对广电最大的深情是他说的那句,“如果广电待不下去了,我就回家种田去。”
他是外地人,妻子为了他的事业,全职在家六年带大两个孩子,今年,不想妻子荒废自己的能力,支持妻子追寻自己的事业,他决定更多地回归家庭。
他们都不跟我谈新闻理想,他们跟我谈的更多的是现实的无奈。
我也有我的无奈,当记者是一件需要竭尽全力的事,如今,成了家,有了孩子,作为女性,即便是当代女性,你只能在顾好家庭的前提下,去做好自己的事业。
有前提的竭尽全力,还能是竭尽全力吗?
这是我们几个需要带娃的女记者很大的困惑。
被拉扯着。
似乎工作也做不到预期,孩子也没能带好。
没有办法对“记者”这个身份得过且过,家庭和事业被放上天秤两端,成为你上我下,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寻找机会离开的人,或者已没机会离开的人,哪怕是真正热爱的人,都在追求更好的平衡。
离开的人呢?
离开的人,让一段经历,成为了此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每年记者节,都能看到朋友圈里已经离开的记者同事,转发有关记者节的消息,甚至回溯自己当记者的曾经。
每次遇见曾经在广电待过的人,都很乐于谈起自己的那段职业经历。
那些伴随痛苦的成长。
那些丰盈生命的感动。
那些带来成就感的高光时刻。
那些指路的人和偶然的相逢。
这个行业,更像是学校与社会间的夹缝,一边给你学习的机会,一边带来社会化的经验。
你就夹在那,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好似被动接受,却又欣然享受。
当你自我突破,向前一步,纵是康庄大道,也还是会蓦然回望。
因为这种可左可右,可上可下的时光,成了人生短暂的插曲,惊鸿一瞥,再也回不去。
一见杨过误终身,是因为,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杨过都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