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常是看不起哲学家的,从爱因斯坦到费曼再到杨振宁这些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曾蔑视过哲学。
作者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场分为三种:物理立场、设计立场以及意识立场;很明显物理学家与哲学家分处两极。物理学家追寻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从宏观的牛顿三大定律到微观的量子力学,物理规律无处不在。就连埃隆马斯克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物理学家对哲学表现出的鄙视也是应有之意。
在讨论意识立场方面,哲学家有着天然的劣势,应该该学科擅长考虑“大问题”或者“终极问题”;比如最简单也是最流行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去哪里。
喜欢到处下定义的哲学家,碰到意识类问题就感觉特别棘手,因为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清晰地定义去说明意识到底是什么?它是虚无的还是大脑内的一处器官?它是去中心化的还是集成一体的?没人没够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作者另辟蹊径他决定将定义的问题搁置在一边,先看看意识的应用场景,然后再回来倒推。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意识就是大脑内的一个小人,从它这边发出各种指令,从脑细胞到神经元再到大脑内的各个模块,逐级控制。很显然这是推论不下去的,因为这个小人儿的内部是否存在更小的小人儿,以此类推可以无穷无尽。这说明这种假设是没有说服力的。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另外一个学说逐渐流行起来:脑细胞是组成大脑的最基本单元,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意志,只是机械地重复做着简单的动作。就如同计算机内最基本的单元只能执行高电平和低电平两个动作,它们分别代表“0”和“1”但是经过逐级地整合集成,计算机可以执行各种复杂的指令。同理,大脑也应该是通过类似的机制逐级提升,直至展现出各种神奇的功能。
我们大脑大概拥有150亿左右的脑细胞,每天闲置的必然是大多数,怪不得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灵。想想也是,如果一台笔记本电脑放在那里1年不使用,再次使用必然巨卡无比,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做做思维体操,一日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