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余华曾在书评中提到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两者叙述的套路相似,都属于强力叙述。怀着对大师的好奇,我开始阅读茨威格的书,没想到沉浸其中,迅速成为铁粉儿,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激动”。茨威格的文字,既有哲学的思辨又有诗歌的浪漫。我如痴似的搜罗茨威格的作品,偶然间看到图书馆书架上这本蒙着微尘的《变形的陶醉》,真是如获珍宝。
读完茨威格的传记,再读这本《变形的陶醉》,我会觉得自己因了解而距离偶像又近了一点点,能更多的体会到他字里行间隐约的情感来源,捕捉到他文字背后的点滴奥秘,心里颇有一些小得意。
奥地利乡村邮局小助理克里斯蒂娜,受富人姨妈的邀请,得到两周到高档疗养地度假的机会。正是这次意外的度假,让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姨妈出于自己的面子,给外甥女进行了从头到脚的全方位“包装”,让她由寒酸乡村女孩华丽转变成青春貌美的“度假酒店”社交名媛。突如其来的上流社会“幸福感”令克里斯蒂娜痴迷与疯狂,忘乎所以,拼命享受这倒计时的“贵妇梦”时光。
克里斯蒂娜“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行为激怒了原本对她印象不错的年老的姨夫,更重要的是引来了原社交圈焦点人物曼海姆的嫉妒和憎恨。这个颇有心机的女人为了彻底击败新对手,私下打探出克里斯蒂娜并非贵族后裔,戳穿了她原本是个穷人的惊天秘密。消息传出,她遭到了富人们的集体排斥,惶恐的姨妈强行将克里斯蒂娜连夜赶回了家。
克里斯蒂娜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大起大落,从梦幻的富贵云端一下子跌落到现实的贫穷谷底。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原本神经几乎麻木的她心里充满了憎恨和仇视。偶然的一次机会,她遇到了被战争和生活戏弄的男主人公费迪南,“同病相连”的两个人迅速走到一起。但贫穷这个魔鬼肆意地折磨着两个人,碾压着他们卑微的爱情。费迪南的失业让彻底绝望的两个人选择一起自杀,但就在最后时刻,却冒出一个惊人的计划,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殊死一博。
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出身平民家庭,早已习惯在邮局里过着重复单调的生活。面对“变形”带来的短暂富人生活,她明知是虚幻的泡沫,但却沉湎梦中,不能自拔。初到高档酒店时的小心翼翼、卑微羞愧;“变形”后的倾倒众人,时而清醒,时而沉醉;被姨妈无端驱逐回家,可怜无助、懊恼悔恨,都被作者的妙笔,雕琢的细腻、逼真,让人有亲临之感。挖掘人物心灵,捕捉内心深处的幽微颤动,一如茨威格特有的情感描写风格,细腻入微、扣人心悬,让我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男主角费迪南备受战争的摧残,对社会充满怨恨。彷徨中的克里斯蒂娜遇到他,感觉觅到知音,郁闷的情感得到释放,但也正是因为遇到的这个知音,最终让她走入一条不归路。是幸运还是不幸?
透过随着茨威格独具魅力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贫穷的纹理。好的小说会让人对自身本质进行自觉的认识,引领我们不断自省。回望过往的岁月,现实版的贫穷的卑微、富有的诱惑引发生活中的人们上演的各式变形大戏,细细体会,耐人寻味。
也许会有读者觉得茨威格小说铺垫部分笔墨过多,但这恰是我喜欢的“爆点”前的宁静。随着作家娓娓道来的叙述,故事一点点铺展开,当你沉浸在浪漫且富有思辨性的叙述中时,转折突现,让你的情绪一下子被抓起。本以为故事会沿着这个转折继续发展,没想到蓦然回首“爆点”惊现,作家终于撕开了覆盖表面的装饰物。
茨威格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真正的一波三折。故事中的一个高遍潮嵌套着另一个高潮,结局总在意料之外,细品又在情里之中。他狡黠而肆意的掌控着小说人物,总是带给你一个又一个反转的惊喜。每次读到小说最后一页,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续】小说开放性的结尾,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我这个狂热的“格粉儿”忍不住给这个故事续了一段……
虽然计划周密,但得手后的两个人阴差阳错踏上了去德国的火车。汹涌而至的经济危机,让货币疯狂贬值。第二天清晨,醒来的两个人痴痴的望着连一顿早餐都买不起的赃款,依旧是穷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