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阶级(class),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中文名:阶级
外文名:class,rank。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如劳动阶级、富人阶级等。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而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绝望的底层人民,正在放弃高等教育。”而相对的,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因为父母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较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以及更为宽广的格局和眼界。
他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将自己一生的积累和阅历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举全力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将孩子托上一个更好的平台,让自己的孩子实现阶层上行。
一代人的逆袭,往往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结果。
底层的孩子放弃教育,让底层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受阻,贫穷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越来越难走出父辈的天空。
而中产及以上的家庭,由于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加有方向、更有力度,也更容易将孩子送入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现实确实很残酷,正如冰冷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资源掌握在以皇权为主的皇族手中,社会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性差,“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从隋朝建立科举考试之后,终于打破了这种“世卿世禄”的阶层固化,至此,布衣草民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可能,也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寒门、加官进爵、获得绫罗加身的机会。
2012年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刊登了一篇报告,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震惊的结论:
90年代,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2013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大学毕业生就业,农家子弟最困难》。
该报道援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调查表明: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1966元,人均GDP也不过5万元。
此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基尼系数为0.462,而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则为0.4,这意味着社会分配不公已经到达了非常危险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