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革命老区顺平县,素有“磨盘柿之乡”的称号,特产的柿子品质上乘,从清朝开始就作为“贡品”供给皇宫贵族。然而,盛名在外、质量上乘的顺平柿子却在近几年遭到重大打击,大量柿子连年滞销,无人问津。需求侧牵动着供给侧,柿子的采摘人工成本与售价的不对等,迫使当地的年轻人纷纷出走,留守儿童和高龄老人无奈地填补了整个北康关村。生产力水平落后与闭塞的山区环境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贫困”成为笼罩人们心头的乌云。而作为柿子合作社的负责人的赵叔,比柿农们更忧心于缀满枝头的红柿,更苦恼于堆积如山的烂柿。
滞销的柿子
实践小分队到达柿子合作社时,赵叔和赵婶已经早在门口等候,热情欢迎小分队的到来。刚进合作社大门,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酸酸甜甜的柿子果酒的味道,赵叔说:“这是咱们努力的结果啊,现在可算有些进展啦。”小分队成员们也激动不已,总算是通过柿子果酒成功帮赵叔和柿农们解决了柿子滞销问题,为大家做了些贡献。
回忆起最早与赵叔接触时,赵叔总是愁眉苦脸,为了村里的柿子发愁,“怎么才能解决柿子卖不出去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大家能赚到钱,我每天都在想这个。”赵叔回忆起那一段柿子大量滞销的日子,心里还是有些难受。
本来一到柿子的成熟期,顺平县的柿农就会忙碌起来,摘柿子、装箱、售卖,但近几年顺平的柿子收购市场较为冷清,使得柿农们在辛苦忙碌背后,满载着压力与无奈,“柿子这么便宜,还卖不出去,不够摘柿子的工钱,还不如不摘。”柿农们的积极性仿佛即将被消耗殆尽,柿子长势喜人但却无人购买,大家不得不“听天由命”。
柿子大量堆积,看着漫山遍野都是火红的柿子,原本应是丰收的喜悦景象,但是日子一长,柿子卖不出去逐渐腐烂,便成了大家的心头难题。许多村里的家庭因为卖柿子赚不到钱而外出打工,只剩些老人儿童在家,老一辈的柿农总站在田间地头唉声叹气,看着满地的柿子却不知道怎么办,只能任凭柿子日渐腐烂。
柿农们的“顶梁柱”
在这般看似“山穷水尽”的关头,柿农的代表——村里合作社的赵叔也接收到了乡里的意见,柿子不能再这样滞销下去了,必须得做出改变。作为村里致富的带头人,赵叔看着家里已经堆积的柿子虽很无奈,但是仍打开了自家大门,让柿农们把柿子送到合作社,“我得帮助村里人解决这些柿子,要不问题会更多”。谈起当时自家柿子堆积的情况,赵叔仍是皱起眉头有些担忧之色,但是眼神却是十分坚定,“家里虽然堆满了柿子,但是我更有动力解决问题了,想让柿子都能卖出去。”
为了改变柿子大量滞销的状况,赵叔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柿子的深加工方式,每天都想着如何制作柿子产品,觉都睡不好,有时候吃着饭突然有人来送柿子或者想到什么新的加工方法,赵叔都会立马放下碗筷忙碌起来。
在赵叔的努力下,柿子有了新的利用方式,合作社开始想办法将柿子加工成柿饼等柿子衍生品,柿农们也配合赵叔和合作社加工柿饼,但偏于一隅的山村环境还是阻塞了太多的可能性,自行制作的柿饼,无论是从口味,还是从外观上,都完全无法和早已攻占柿饼市场的陕西富平柿饼相提并论。甚至为了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迈出尝试的第一步,赵叔不得已将自己的房屋卖掉,举家搬至合作社暂缓住宿问题。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无奈受限于地理环境、商业视野和人脉资源,赵叔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了不少事倍功半的努力。
柿子酒的机遇
我们这一群大学生的到来,让赵叔真正发现了属于顺平柿子的加工方法。通过与实践小队进行多次交流和探讨,最终决定从产品入手,致力解决保定柿子自身缺陷的改善问题,将丰厚的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帮助北康关村的柿农们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你们说的这个柿子酒啊,当时一下子就打动我了,作为爱喝酒的人,真的想把我们的柿子做成酒卖出去”,赵叔说到当时柿子酒的确定过程,开心溢于言表,柿子果酒易保存、甲醇含量低于国标1/2且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柿子原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和赵叔最终明确了这一加工方向。“你们把技术教给我们之后,我们都开心得不得了”。习得门槛较低的果酒酿造技术后,大量柿子开始被制作成易于储存的柿子酒,真正的缓解了柿子的滞销状况,柿子能以比较好的方式与价格卖出去了,环境得到了改善,村里柿农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赵叔终于放下了心,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作为柿子合作社的负责人,赵叔在柿子滞销的关键时刻担起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重任,为了家乡的发展接受新知识不断发展自己,他不仅是自己家的希望,更是一群柿农的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赵叔也在如愿一步步解决家乡的大问题。柿子卖出去了,柿农们的生活也将富足起来,顺平县北康关村也会焕然一新,处处都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