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曾国藩(16)——曾国藩读书写作的秘诀
曾国藩从四五岁启蒙开始读书,到六十岁死在书房,从四书五经到历史典籍,他一生读过的书不计其数,留下的文字被后人推崇研究。他是文官,却收获了武将的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印记,更在读书人的世界里,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里程碑!
曾国藩一生读书的方法,他用了四个字概括,并一直要求自己能踏实做到这四个字。他说: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缺一不可。
看,指的是默观;读,指的是高声朗读;写,指的是抄写;作,指的是创作诗文。
单纯从这简单的四个字和每个字的解释来看,就能明白曾国藩想表达的意思,也能体会到如果真的做到了这四个定,那么在读书写作的道路上,迟早会有所作为。
曾国藩不仅对四字要求作了简单的解释,还用比喻对这四个字进行了描述,进一步阐明四个字中,每一个字的重要性和不用的作用。
他说:看书好比在外做贸易,能获得三倍利益;读书好比是在家里慎守,不需要太多的花费;看书又好比是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读书又好比深沟坚垒,得地能守。
抄写和作文,则体现了看和读的效果,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写字和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
看、读、写、作,这四个字是曾国藩每天日课中都不缺少的内容。他能将《庄子》读上二三十遍,用的大多是“看”而非“读”,他能随口吟来古诗典故,平常背诵时用的是“读”而非“看”。
曾国藩提倡:对于好的的文、句和章节,不但要默默地看、大声地读,还要抄写,将它们抄写几遍,基本上都能牢记在脑海了,想用的时侯,调出来就能脱口而出。
喜欢读书的人,大多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如果拿起一本书,默默地看完,可能只需要两个小时,可能会记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但若是想张口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书中的一句或者一段文字,光靠“看”一般是做不到的。
那些美好的句子,人们眼中的一些金句,读书的人在“看”的过程中,或许看过了,产生了共鸣,会多看两遍。若不及时将其抄写背诵下来,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千万个脑海中的过客,不再会引起什么涟漪。
若是看到喜欢的文章、句子和章节时,能花点时间将它他抄写下来,再每天大声读上两遍,这些美好的文字、句子或者章节,将会在大脑里生根发芽,最终成为读书人自己“说话和作文”的素材,也就真正达到了“腹有读书气自华”的状态。
现在的学校教育,看看学生们的课表,就可以知道,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晨读”这一节课,孩子们也会在晨读的时间内朗读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和当年曾国藩关于“读”的方法如出一辙,可见,“读”确实有着它自已独特的魅力和效果。
在成年人世界中,极少能听到“书声朗朗”,大多数人更喜欢默默地看书,似乎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朗读,似乎成了大人,便不好意思再开口读书。小时候读过背的那些诗文,也渐渐淡出成年人的言语,往往想引用某一句诗或经典时,才发现不是忘了上句,就是记不全下句。
现在的人们,除了不爱大声朗诵外,更鲜见有人坚持抄写好词好句,就连小学生的“摘抄本”,若不是老师有要求,孩子们也一定不愿意多碰一下。读书和摘抄,尽管是很重要的两样知识输入过程,却是人们极度不喜爱的两种途径。
人们更愿意每天拿着精彩的书本或者电子版书籍,沉迷地一页接着一页往下看。可是,如果没有朗读和抄写作为支撑,哪怕每天都抱着一本书如饥似渴地看,等开口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笔想写一篇文章时,就会觉得口不达心、词不达意,嘴里说的和手里写的,似乎都不是自己内心想的,相反还会怀疑自己看了那么多书,似乎毫无用处。其实,是因为差了两步简单又枯燥的“读”和“写”的过程。
平常人们一提起“写”,总是会想到“写作”,但在曾国藩看来,写,其实是单纯的写字和抄写,写字是为了练习自己的字体,每天练习,可以让自己的字写得工整美观,每天坚持抄写,可以将好的词句牢记于心,这两样事情是学习输入的基础,是为了下一步“作”提供必要的营养。
结合曾国藩“看、读、写、作”四字学习法,我愿意这样来形容:看,是一棵树每天所需的各种营养,阳光、雨露、狂风、暴雨……不论好坏,都可以尽情笑纳;读,是从所有的营养中,选取最适合自己、或者最适合当季的养分,重点进行吸收;写,是从“读”的养分中再挑选三五样最适合自已口味的营养,进行咀嚼、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血液;作,则是一天下来,靠着前面三步的铺垫,静心打磨、吸收,使自已长高一分、长壮一寸的实践,是检验自已一天下来,吸收、选择、消化的最终效果。
曾国藩之所以在朝堂之上,在战火之中,在亲友圈里,能随时吟诗作赋,能随口引经据典,得益于他每天都花时间去“看、读”,每天都花时间去“写、作”,他在看、读、写、作的过程中,那不算好记忆力的脑袋里,日积月累装进了诸多的诗文和名句,他那自认为“笨拙”的笔下,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这是值得每一个爱读书和写作的人学习的地方。
也是学习了曾国藩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写和作”是两个概念,在这之前,我以为“写作”,就是“写文章、写作文、写小说”。看来,还得继续学习、研究曾国藩,他的正面和反面,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