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有好坏之分?
我们常把孩子下定义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
社会上认为,“好孩子”就是不爱惹是生非,懂礼貌,懂得自我控制,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可以发现好孩子的“好”是以他们的行为有多么配合我们的生活来衡量的。因为他们使我们的生活很容易。
相反,“坏孩子”是过分好动,容易分神,爱吵闹、爱顶嘴的。这样的孩子常常不听话,把事情弄得很糟糕。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尊重他们的安排,扰乱了他们的秩序感。
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是我们用来描述孩子行为的典型标签,但这还不是我们给他们贴标签的唯一方式。
因为我们的“自我”总是给世事归类,我们心中有很多标签。一部分是给予孩子的行为,但更大一部分是给予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觉,而这些标签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些“好”或“坏”的标准,有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伤害。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也是总在犯错,做错误的决定。然而当我们未成年的孩子们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过分。
比如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们会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们就很恐慌,就会用好坏来衡量他,所以这样对孩子的公平的。
无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身为父母,我们都得好好问自己,我们该怎么改善。
我们应该放下“好”与“坏”的标准,放下这些标签所制造出的恐惧,我们才能拥抱与孩子当下相处的美好时刻,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
从“好”走向真的四条锦囊:
1、痴迷于从众、完美的行为和外表——鼓励孩子真诚。
2、赞扬顺从——而是赞扬他保持真实自我的勇气。
3、要求孩子顺服——而是鼓励他表达自己;
4、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定义他的未来——基于内心的力量定义未来。
2、好家长是天生的?
事实上,为人父母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我们不是自动自发就知道如何去做父母的。
为人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要求关注当下,最要求脚踏实地,并且最考验情绪控制的任务,这些技能都是可以学习的,但要融入我们日常的长期的行为中,就需要我们实现一定程度的决心。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取悦我们,大部分时间,他们恰恰会做与之相反的事情,知道这一点会令准父母们受益。
3、有爱就是好家长
我们对孩子充满爱心,但我们却常常对他们做出一些与爱违背的行为。我们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在当下与他们相处,与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同样的频率,或者有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真实的自我,更不代表我们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焦虑,控制自己的反应,或利用我们的理性和客观的语言来帮助孩子。
父母一边打骂孩子,一边宣称我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爱你。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因此为人父母的关键一课,是学会如何,让孩子好好接受的我们的爱。
缺乏觉悟的爱——缺乏教养觉悟的亲子之爱,或者说缺乏教养意识的爱——会迅速变成欲求与自私。
那么最大的陷阱,就是我们的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只是伪装起来成了爱别人。
从爱走向觉悟的四个锦囊:
1、我们的爱的基础,从恐惧的信任。
2、我的爱,从自我专注到联结彼此。
3、我表达爱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爱。
4、我的爱——从需求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