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问题:有没有方法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在脑海中 所“看见”的世界是否跟真实的外部世界相同?以及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跟别人看到的一样?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3.1: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P80 )
为什么番茄和酸橙颜色不同?为什么针刺和爱抚的感觉不同?我们对色彩、气味、声音、材质和味道认知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呢?眼见真的为实吗?这些在你学完本章内容后都会知道答案。一起来吧。
先来看看本书作者定义的感觉概念:我们将感觉(sensation)简单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
一个重要观点是: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如针刺、声音和闪光)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听到的声波一样。
人类的感觉体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可靠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点和其他动物一样。实际上,许多动物的某些感觉比人类要敏锐的多,比如鹰的视力、老鼠的听力、啮齿动物的嗅觉以及迁徙鸟类对于磁场的敏锐感觉……那么人类是否有所特长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类进化出的感觉器官能够让我们处理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多样的感觉信息。
而在知觉的世界里,我们会了解到人们对进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含义和个人意义的心理过程。一般地讲,我们将知觉(perception)定义为一个为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的心理过程。所以,知觉对感觉进行解释。
感觉和知觉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知觉从根本上讲是对于感觉的详细解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仅仅是指外部刺激处理过程的最初几步。
您可以没有知识,也可以没有能力,但是您得有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您就(才)会去学知识,也就(才)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别人来解决问题。
上面的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我的心理学老师李克富的话(见文末链接)。虽然是断章取义,但正是这段话支撑着我坚持“啃”书本。因为我可以“对号入座”一下,我是因为有了解决问题需要知识和能力的意识后,才开始学知识滴(一万个什么什么表情)。
科学如此!作为科学分枝的心理学,及其作为心理学具体运用的心理咨询,也是如此!
请问:有人给您提出问题(question)时,您是否具有用心理学(而非自己的经验或常识)给予解释的意识?遇到问题(problem)时,您是否具有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意识?
如有,您的心理素养或科学素质定然不低。
我的理解是,老师说的“意识”先于并重于“知识”,其实是相对于那些过于注重“知识”的人或现象来说的。
对于我来说,现阶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