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道理,但是我目前还说不出来,可能一生中会看到听到很多话,而只有经历体悟到,才会真正地说出来,并有自己的见解。
暂时说不出来,其实也没关系。读读她写的故事,也许真的读到几分,我觉得就挺好。
说起钱钟书和杨绛,在文学史上,那都是出名的。在杨绛先生的回忆录里,真的没有华丽的文字,而这样的朴素反而说出了生活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两个字:乐趣。
一生中能回忆起生活的细节,执笔成文,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匆匆一生也许就没那么匆匆了。
“有趣”这两个字,可以拆分来讲:两个人的乐,三个人的趣。
钱钟书和杨绛的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在艰苦的时刻,他们永远都会做两件事,工作和读书。
工作也许是价值的实现,也许是谋生的手段,而读书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关己。
在牛津学习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不到两个星期就去图书馆。后来当了老师,他们也经常一同背诗。等到住所稳定下来,两个人各有一张桌子,各自读书写字,工作创作。
他们的乐,在于读书,也在于生活中的共同探险,也许就是一起出去散散步,发现了一个新去处,那都是值得喜悦的地方。
他们的乐在于兴趣相投,也在于能力互补。
杨绛不太会做饭,处理下活虾就被吓得扔掉了剪刀,可钟书爱吃,“没事,这个事我来。”
钟书在生活上笨手笨脚,打翻了墨水瓶,染黑了布,苦着脸说自己做了坏事,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简单的文字,传递出来的体谅可能就像这样子动人,两人对此深信不疑,“我知道,ta可以。”
三个人的趣是什么,可能是一种更深的血缘关系的联结,可能是更大的创造乐趣,可能是彼此重塑的冒险和奇遇。
他们仨像“哥们”,也称彼此的“姐妹”。阿瑗会学着钟书的模样,到哪里就在哪里找书看,很早就读了各种经典和文言小说。6岁的时候,互相说英文,也总是语出惊人地改装了英文句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家人出去吃饭,总是在等待之余观察身边的人,他们说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感觉怎么样… …后来,阿瑗也成为了一名老师,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在杨绛先生心中,她的孩子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
阿瑗是她生平的杰作,是钟书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我想,这背后有关于家风的影响,有关于习惯的培养,关于对生命的一种欣赏,最终成为ta自己的样子。
生活的乐趣总是并不总是出现,就像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也是对的。
从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感受他们一家居无定所的生活,最后孩子没有办法好好地上完一个学期的学,直到稳定下来,结果校方不接受插班生,钱钟书和杨绛只好自己来教。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也许精神世界的富足难能可贵,而柴米油盐的现实会分分钟把你打碎,杨绛先生总是会忙不停,因为多教一次课,多翻译一些资料,就能够拿到多一点的薪水,支付生活里的琐碎。
杨绛先生珍惜着生活的点滴,也免不了送别逐渐远去消失的亲人,她说她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安顿的居处,而偏偏各种病痛缠绕在身,也缠绕在心,到了,永远地送别了自己的孩子,次年,又永远地送别了自己最爱的丈夫。而她,走散后,孤身一人在人间,依然在寻找归途。
平平淡淡才是真,可能就是在不断不断地经历中,开始玩味出生活的滋味,也接受得住生活的琐碎,等到回忆时,可以说的出那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那真真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