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在一次小学美术课上,对老师讲的雕刻技术很感兴趣。漂亮的美术老师对同学们说:“雕刻可以在木头上、石头上、泥土上进行,只要是比较硬的事物都是可以在其上面或里面雕刻的。我们村山里有红泥,可以拿来试试。”
放学后,小阳兴冲冲的跑去询问他的父亲:“爸爸,爸爸,我们村哪里有红泥呀?”
他爸爸听了小阳的问题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耐心的问道:“小阳啊,你为什么要找红泥呀?”
小阳回答说:“爸爸,我今天学习了雕刻,老师说可以用红泥硬化做底,雕刻出字、动物或人物来。”
小阳爸爸总算听明白了小阳的意思了,发现自己儿子这么有想法,就表示绝对支持,思索一番后,想到后山脚下正好有一处红泥地。于是就说:“后山有一小片红泥地,可以挖一块来制作雕刻底座。”
说完了就去做,小阳和他爸爸趁着晚饭前的一点时间,带着铲子和水桶,去那座后山山脚下,找到那块红泥地,铲了一大块上好的红泥,开心地提回家。
小阳在爸爸的指导和帮忙下,用红泥制作了一块长方形的泥块,经过一周时间风干硬化,雕刻底座就做好了。然后小阳思虑再三,选择在其表面雕刻一匹马。他先在底座上用笔描出一匹骏马的外形,然后开始雕刻。小阳是首次做雕刻活,不敢太冒进,怕毁了红泥底座,经常在下课后,放学后,一点点雕刻出骏马的轮廓。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见证下,那匹马终于被小阳雕刻出来了,虽然作品很粗陋,但看着同学们佩服的眼光,小阳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美术老师在一次课堂上通知小阳和平平同学参加镇里的美术比赛。平平同学的毛笔字从小开始练习,书法和美术功底都不错,能入选毫不奇怪,而小阳的入选完全是靠雕刻了那匹马。小阳为此开心了好几天,但是因为太年轻了,不知道事先做好准备。
比赛的日子很快就来临了,小阳和平平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车到了镇里的比赛场地。老师对他俩一番赛前鼓励后,就在旁休息等待了。
小阳的心里很是紧张,不像平平同学练字练心,能遇事不惊。小阳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毛笔字不会写,美术基础又差,除了雕刻出那匹马外,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成绩。他真怕在比赛中掉链子。
果然怕什么来什么,比赛题目发下来后,小阳的心更紧张了,知道自己是要玩完了。比赛题目有两个,其一是在一块石块上雕刻出“振兴中华”四个字,其二是做一个自己名字的印章。
小阳的字不好看,真拿不出手,就无法做好这两道题,他的双脚都开始微微发抖了。小阳又想“既来之则安之”,完蛋就完蛋,拼死也要做出作品来。他绞尽脑汁一番后,按雕刻底座的样子,先在一张同等大小的白纸上写出“振兴中华”的镂空字。修修改改总算写好了这四个字,不管好看与否,直接粘贴到底座上,拿起桌上的雕刻刀就开始干活。
大约刻了个把小时,一副不忍直视的作品横空出世了,小阳长长地乎了口气,转头看了看一起来的平平同学的作品。不看不知道,一看羞死自己。看完小阳就后悔了,这不该去看,天壤之别啊,真是徒增伤悲啊!
至于第二个刻印章的任务,小阳直接放弃了,实在无心完成了,在更小的地方雕刻名字,难度系数更大。于是剩下的时间小阳就看着平平同学大发神威。
比赛很快就结束了,美术老师看到小阳一脸沮丧的样子,就猜出了其中缘由,于是弯腰安慰道:“小阳同学,别太在意一次比赛发挥的好不好,关键是积累经验,下次你一定能做的更好的。”
小阳似懂非得的点点头,表现感谢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