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古人如何计算年份?

还是挺喜欢看王老师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

今天学习的是:古人如何计算年份?

岁月无痕,但记录有法。

日子不能糊糊涂涂地过,必须要想个办法记住。

古代中国有丰富的纪年方法。

比较早的是用王位纪年法,因为中国历来都是由君王统治,于是便以君王即位那年为纪年起始,累计纪年。这种方法常用于周朝。

而最早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赶下台,共伯和摄政,那年被称为“共行元年”。

自此后,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载就未中断过。


后来发展为皇帝年号纪年法,这是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方法。

每个皇帝登基后都有一个年号,现在日本也还在用昭年多少年,就是从古代中国学过去的。

不过皇帝在位期间,可以不止用一个年号,如发生重大事件,为了以示纪念,就会改年号,称“改元”。这与新帝继位的“建元”不同。

改元可以发生很多次,有些皇帝比较任性,如汉武帝在位期间就改了11个年号,而咱们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21年,则改了18次。

估计老百姓也很混乱,每年都不一样,改到后面就懒得记了。

而偏远山区的旨意没下达到位,那就和别人生活在不同时区了。

明清时期相对稳定,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如果有些搞不清状况的人搞错了年号,是要被杀头的,康熙就曾因此处决过七十多人。

这种方法在东亚被普遍采用,邻近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也都用这种方法纪年,日本更是从唐朝开始,至今一直沿用。



而今天中国虽然跟随全球潮流使用公历年法,但仍保留有自己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

这种方法是用十干天和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来排序纪年的,此法相传创立于黄帝时期,最初用于祭祀和占卜。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顺序两两配对,所以第一个组合就是甲和子,称甲子年。第二年就是乙和丑的乙丑年。

依此类推,十个天干轮六次,十二个地支轮五次,合共60年,为一个甲子,所以中国人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再往后又是另一个甲子年,进入下一个六十年的轮回。

古人平均寿命较现代短许多,能活一个甲子的,算是长寿了。

新年时节,你去庙里拜太岁,每个太岁下都会写明对应的年份,共有60个太岁,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命太岁,还有一个当年值班的太岁,两个都是要拜拜的。其他太岁也都不可怠慢。


用年号的好处是能迅速知道大致时间段,再结合干支纪年就能知道时间点。

所以大事件以干支纪年命名,如甲午战争,甲午年是1894年,戊戌变法是戊戌年,即1898年。辛亥革命发生在辛亥年等。

年号在前,干支在后,这样纪年就能更加准确。如天启壬戌秋日,就是天启皇帝在位的壬戌年的秋天的意思。


古代还有大事件纪年法,以大人物出生的年份或大事件发生的年份为纪年起始,如黄帝纪年,即以黄帝创制历法那年为纪年元年。

民国时期还有民国纪年,现在台湾地区仍在使用。民国76年,即是指1911(孙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的年份)+76=1986年。



到了近代就被公元纪年所取代,而且全世界通用,中华文明落没了吗?

对于现在地球村这样高度融合的现状,有统一的纪年方法,比去到一个地方要换个计时器显然要更为方便实用。

过于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然后去对抗通用的这种趋势,会显然过于刻意。

即使现在公元纪年法大行其道,在华人地区的日历上,大大的阿拉伯数字下也仍有中文数字的一席之地。

那些红色标记的中文数字的节假日,二十四节气,宜忌事项等,仍让我们感受到蓬勃的中国气息。


好的东西是不管你拿不拿出来,它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不会消失。

会消失的,即使你再如何想要拿到台面上,也无济于事。

纪年这种东西,于你怎么方便就怎么用。

民族的虽是世界的,但世界可不止你一个民族。


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其包容性而产生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这个由诞生于中原地区,通过战争,贸易通商和民间沟通不断交融的文明,从来就不是固步自封的,也不是故作壁垒。

它是在分分合合中,通过一次又一次地碰撞而又产生新的生命,获得新的力量。

我们无需刻意渲染和宣场,那从来不是中国人的道,中华和中国从来都只是“中”与“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