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的迩行论坛已经轰轰烈烈的进行到了第二次。本次的论坛由七位老师的分享贯穿始终,上午场分别从级部组长与班主任的职责及心得、新手教师的成长以及新教师的保育工作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展开,下午场则是三位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特色心得,分别从搭建活动、音乐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进行经验和方法的分享。整场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受益匪浅,我也获得了许多的感悟和提升,同时获得了审视自己工作更多崭新的视角。以下,我便就本次论坛心得与感悟做一下总结。
杨甜甜老师就《如何做好一名教研组长》进行分享,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讲,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可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自身工作的视野。在我本人的新班主任工作心得总结中,更多的是站在一个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的,而较少能够获得级部视角以及园级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自己分配协调好班级事务后,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好本班级在级部中所承担的任务,再比如,本班各位老师在级部活动中,怎样才能发挥自身所长,为整个级部活动的开展出一份力等等,我觉得还可以再做思考,并丰富到自己的总结中,使其更为全面。其次,甜甜老师所分享的内容除了给予我新的审视外,也让我在其中收获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点。比如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提前规划这个意识,我也深有感触。因为有句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提前规划提前了解都是为了可以在事情到来时能够顺利完成,不慌乱,减少差错,最终提升完成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于我本人而言,更是需要学习的,因为我之前很多多时候做事爱拖拉,或者非要等到deadline的时候才开始着手,让我得到了不少教训,而且感觉很疲惫很慌乱,后来一次次的通过改正和纠正这一行为,把事情的考虑提前去规划、去做好,才逐渐好了起来,干什么事情也更清晰,目标也更明确了起来。
听完刘琳老师和于成娜老师有关于新教师在工作中以及保育工作中的收获和小结后,我也想到了自己在去年新教师成长之路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对于刚毕业投入工作岗位的我们,心态的转变尤为重要,你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具有责任和使命的老师和教育者的身份。当然,在开始之初,有懵懂,有迷茫,犯错也常有,但是也非常感谢那时带领着自己前进的班主任老师和领导们,每当我遇到问题感觉到力不从心时,他们都会毫无保留的为我传授方法,告诉我怎样做才会少走弯路,怎样做才是考虑的周到,也会帮助我悉心的梳理工作。同样,我也在分享中看到了两位老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刚开始进班,面对小班孩子哭闹,一遍一遍的哄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更着急,于是就观察班主任的做法,学习她是如何快速让孩子平静下来的,然后再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灵活使用,终于在“乐学乐思乐做”中尝到了“努力后的那点儿甜”。在事情过后,也并没有松懈下去,而是将其总结成经验成果,变为自己进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的“百宝箱”。
于老师也分享了许多在保育工作中的可以保质保量的小方法,而且非常细致,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大到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都显示了于老师工作的细心程度很高。比如幼儿每日饮水量的保证,这一点我们每个班都在做,但是为什么有的班的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喝水,把喝水当做一项游戏一样来完成,而有的班却始终是老师在一旁催呀催呀,检查了这个检查那个,孩子们才不情不愿的喝完了水。这些情况其实就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富有童趣的歌谣或者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励他们。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果汁加油站”的游戏,就像扮家家“今天你想接什么口味的果汁?”幼儿把接水想象成喝酸酸甜甜的果汁时,接受度和自觉度就大大提升了。比如“喝水打卡”游戏,这个游戏的展开是我本身需要学习的。之前投放在饮水机一旁有各色的冰糕棍儿,和贴有每个孩子标志的纸杯,谁喝完一杯水就插一根冰糕棍儿到杯子里,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游戏很好的延伸下来,后来觉得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喝水的习惯了,就撤掉了这个地方。其实,可以有所保留,或者把这个游戏换一种奖励形式,比如今天我每次喝水都能够保质保量,那就请老师在我的小标志后面贴一个大粘贴,10个大粘贴换一个大奖杯等等,把奖励与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挂钩。
对于秦璐老师分享的音乐活动的开展,我收获很多。秦老师不仅分享了平时对音乐教学有利的书籍,而且还细心的把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所设计到的音乐活动小案例也介绍了进来,比如《接娃娃》这首小班歌曲的演唱,秦老师就从教材分析、歌曲准备、教具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无一遗漏的为我们讲述自己在备课和准备时的思考。而《接娃娃》音乐活动的开展,秦老师所做的准备和思考,我也是看在了眼里。还记得当时我们两个还在一个班,那时我经常看到孩子离园后,秦老师就打开钢琴的盖子,把即将要进行的歌曲自己先弹唱熟练,然后我们也会在私下讨论每一首儿歌的不同特点,此时秦老师总能提出一些非常新颖有趣的点来激发孩子兴趣,就像《接娃娃》学唱环节结束后,便会设计一个游戏,唱到谁的名字“XXX来接啦!”谁就要继续用歌曲中的内容往下唱“来了来了我来了”,也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而且当时这个游戏并不只是停留在了当节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后的离园前的整理环节,孩子们经常会提议玩一玩这个游戏,参与的性兴致很高,而且从这个游戏中,孩子们从姓名的熟记为起点,熟悉了彼此,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王浩宇老师分享的有关搭建活动的指导,我觉得对我来说帮助很大。因为不仅王老师是根据大班不同主题进展为主线来依次介绍了相关搭建的指导,让我能够有机会目睹大班课程的丰富性,同时对我本身来讲,搭建活动我们班的整体水平不强,或者说有兴趣的孩子搭建能力强,但是也存在一步孩子对搭建提不起多大兴趣来。于是在听王老师分享前,我就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好好地听这部分内容,学习一下指导的经验,以便运用到自己的教育中去。在分享中,我得知,原来搭建的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之前有非常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积木材料的熟悉便不用多说了,教师要对自己手中有哪些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可以用来搭什么?如何组合?组合成哪些部分等等都要在心中有数。还有就是如果对即将要进行的内容并不了解,是需要提前教师间的预操作的,你会怎么搭?你会按照什么顺序来搭?好,搭好了如果你来指导孩子活动你会怎样指导?相关问题都不能不想,不然活动现场肯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有就是对于辅助材料的运用,大家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也是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辅助材料是必须的吗?不是,当在我们所提供的积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先不提供辅助材料的,而当有些特殊结构的表现,如铁链等,可以用孩子们熟悉的材料如皱纹纸来作为辅助材料进行补充和替代,使整个作品更丰富。
最后也是李思捷老师分享的有关幼儿户外活动的思考。在李老师的的分享中,我发现了原来与大班孩子的指导相比起小班孩子也会有所不同。在同样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安全的同时,大班孩子更有的活动的自主性,愿意接受有挑战的事物。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更明显的来说,当持续玩一个游戏或者重复一种形式的挑战,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在器械摆放所产生的挑战性上来讲,需要老师下更多的功夫来调整和实践。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孩子最喜欢的也最适合他们的形式呢?李老师在分享中更多的讲到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自己。在游戏之前可以先根据不同器械的照片自己做计划,然后再到现场实地摆放器械,之后再通过一次次的修改和尝试,不断提升游戏的挑战性和可玩性,老师在其中只是一个支持者、参与者的身份,这样塑造的游戏活动才真是是幼儿自己的。而且不管进行到任何时段的户外活动,都要及时对活动的现场、效果以及安全等事项进行评价,这也是最能够提升孩子,总结经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