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16.4 | 精英的挥霍是凡人的福利
(1)自上而下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今天我们继续谈谈精英话题。你可以记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的一个观点:“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义,强者对于这些无所顾虑。”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斯宾塞主义者会认为精英的挥霍是凡人的福利,你该如何理解这种看法呢?
王尔德和波德莱尔式的生活方式和普通人的精打细算水火不容,两种人彼此活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但正是这些精英,居高临下地塑造出全社会的审美基调。是他们出于个人享乐的带着华彩味道的奢靡,在许久之后慢慢使全社会的平民阶层享受到这些奢靡的平价版。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个注定会被旧时代的精英们切齿痛恨的平民社会,我们在时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自上而下的流变。比如各大时装品牌的“高级定制”,全世界只有极少数的富豪可以享用得起。我们可以看看“高级定制”的走秀盛会,尤其是华伦天奴的设计,某一年的古罗马主题,某一年的拜占庭主题,做出了史诗一般荡气回肠的美。这些第一流的艺术品,其中的各种元素会被分解,进入工业生产线,走进各大商场的品牌专柜,又衍生出各种山寨版本。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故事:当淳朴而不修边幅的大学毕业生安迪阴差阳错地做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的主编助理之后,她发现自己跌进了一场醒不来的噩梦。她简直搞不懂身边那些衣着光鲜、斗志昂扬的同事们整天究竟在忙些什么,尤其当她看到那位主编大人,一个满头银发的恶婆娘,为了在两条“一模一样”的腰带中为模特选出一条而搞得整间办公室如临大敌的时候,那份荒唐劲儿终于让她很失礼地笑出了声。
这是2006年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当中的经典片段,片中那位小宇宙时刻在燃烧的主编米兰达对安迪的笑给出了一连串凌厉奚落:“你觉得这事和你无关?你打开你的衣柜,翻出一件——比如就是你现在穿的这件松松垮垮的蓝毛衣,因为你想要告诉全世界,你的人生太重要了,实在没空注意穿着打扮。但你不知道的是,你那件毛衣并不是泛泛而言的蓝色,它不是宝蓝,不是天青蓝,而是天蓝。你也从来不知道,奥斯卡·德拉伦塔在2002年设计过一整套的天蓝色晚装,然后,我想是伊夫·圣·洛朗,设计出天蓝色的军装款夹克衫,随即就有8位不同的设计师推出了天蓝色的新款,这些款式进入商场专柜,然后渐渐沦落到可怜巴巴的Casual Corner,然后,毫无疑问,你就是在清仓大甩卖的时候从那里把这件蓝毛衣淘出来的。你当然不知道,这种蓝色的背后堆积着数千万美元和无数人的无数心血。滑稽的是,你还以为是你自己挑选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真相却是,它是这个房间里的所有人帮你从一堆让你感到荒唐的东西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这段话的意义远远超出电影想要表达的。我们的文明何尝不是如此——地基之下还有地基,脉络的尽头还有脉络,千百年前的思想经典是如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我们今天每个人的头脑中习焉不察的观念;万里之外的书本里,这只或那只蝴蝶又是如何扇动翅膀,使一点点无形的火花绵绵连连、不绝如缕,忽然成为一场裹挟着我们的无名飓风。我们太多自以为是的取舍与判断,如果探究下去,无非都是安迪身上那件松松垮垮的蓝毛衣。只不过,安迪这样的“普通人”意识不到这些而已。
时代终归变了,我们只能在《唐顿庄园》、《一战往事》这样的剧作里边窥探精英时代的末日余音。平民社会之于精英社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我们身边的书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阅读口味决定着出版社对稿件的舍取,书籍的扉页上再也没有写给某位精英人物的献词了。
波德莱尔所谓“民主的汹涌浪潮”,其实指的是就是这样一种向着平民化的方向转变的社会趋势,这是让许多精英人物深恶痛绝的事情。社会变得更公平了,但代价是,距离“美”更遥远了。公平真有那么重要吗?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这样讲过:“人们要是其权力足以攫取私利,往往就不惜违反正义。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义,强者对于这些无所顾虑。”
如此不中听的话并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是的,对公平或者平均化的关注,在任何时代都是普通人的特质,正如“无所顾虑”在任何时代都是强者的特质。各类社会规则往往由强者建立并打破,由弱者信守并拘泥。
作为文化精英的小说家劳伦斯,曾经在一首小诗里赤裸裸地炫耀优越感说:“蒲公英的生命比蕨类或棕榈的生命更鲜活,/蛇的生命比蝴蝶的生命更鲜活,/鹪鹩的生命比美洲鳄的生命更鲜活……/我的生命比为我赶马车的墨西哥人的生命更鲜活。”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精英总会像蜘蛛侠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同情着底层的普通人。但这其实既不是主流,更掺杂着普通人对精英的美好而虚幻的期待。蒲公英会悲悯蕨类植物吗?蛇会悲悯蝴蝶吗?鹪鹩会悲悯美洲鳄吗?劳伦斯会悲悯为他赶马车的墨西哥人吗?
(2)社会有机体的发育
时代变了,《穿普拉达的恶魔》恰好就是一个反映着时代变化的反乌托邦的故事,它所对应的“乌托邦”是“灰姑娘”这个尽人皆知的文化母题。无依无靠的灰姑娘饱受继母虐待,新人安迪也一样地饱受主编大人——那个穿普拉达的恶魔——的虐待,但不同的是,灰姑娘是凭借纯真和隐忍等来了王子的搭救,安迪却在纯真和隐忍之外增加了“独立”这个特质,终于靠自己解脱了自己。于是,对这个貌似全新的、站在时尚前沿的故事,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经典故事模型的适度改造与适度反击,对灰姑娘原型故事的不同理解在暗中操纵着我们的神经系统,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这个新故事的观感。
如果你欣赏安迪,你就“不幸地”远离了传统精英的阵营。
你也可以站在王尔德和波德莱尔一边,对安迪抱以惋惜和不屑,并且相信,与其将世界交给普罗大众过庸庸碌碌、千篇一律的生活,不如交给有审美、有情趣的纨绔子弟尽情作践。他们越是作践,社会反而越好。换言之,同样一笔钱,与其换成面包分赠给10000个贫困家庭,不如任由王尔德或波德莱尔这样的人在枯燥的夜空中燃放10秒钟的焰火。因为,如果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话——像斯宾塞所论述的那样——那么它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或者说文明的进程和后世的福祉,往往不是由前者,而是由后者带来的。正如我们熟悉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道理,先富会带动后富。当然也会有很多带不动、跟不上的人,勉强拖着他们向前跑当然是“不自然”的。
这个逻辑甚至可以解释资本主义的诞生,将来桑巴特会告诉我们,少数“纨绔子弟”的奢靡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历史的进程。斯宾塞则会说:“社会有机体是会自行进化的。干预得越少,进化得越好。慈善事业之类的勾当,都在阻挠着自然选择,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
今日思考
这样说来,政府该不该对穷人狠一点呢?如果为了控制人口,增进社会福利,立法不准穷人结婚,你觉得这符合斯宾塞的主张吗?这个政策会达到它的目的吗?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让我们简要温习一下。今天我们谈到亚里士多德的精英观念,借用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讲了今天社会上的“自上而下”如何发生,又以劳伦斯的小诗延续了昨天王尔德和波德莱尔的话题,讲了底层百姓如何不被精英同情,而这又是如何的“自然而然”。以王尔德为代表的文化精英视浮浅为最大的恶,也不认为民间疾苦值得同情。他们以文明的推进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自居,认为社会的进步是自上而下的。对公平或者平均化的关注,在任何时代都是普通人的特质,正如“无所顾虑”在任何时代都是强者的特质。各类社会规则往往由强者建立并打破,由弱者信守并拘泥。
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
万维钢 日课230丨压力的一念之间
今天咱们继续说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端粒效应》。
咱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你在某个公司工作,平时就很忙,经常加班,你感到有点劳累,但还能应付过来。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你一方面希望能更进一步,另一方面也有点担心被裁员。有一天,老板突然宣布,明天要搞一个员工能力考核,考得好的升职加薪,考得差的就要被裁。请问你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现在科学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你面对像这样的局面时候的心态,决定了你变老速度的快慢。
1.压力的因果
上次我们说到,人类衰老的机制在于染色体的端粒变短。每个人的端粒变短速度快慢不一,而两位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压力会加速端粒变短。
下面这张图是研究者对那些长期照顾生病孩子的妈妈们的端粒测量结果。总体趋势是清楚的:一个妈妈照顾孩子的年头越长,她的端粒就越短。
(横坐标是照顾了多少年,纵坐标是端粒长短)
这个局面你想想都难受。一对夫妇高高兴兴地生了个小孩,结果孩子有先天性的生理疾病,从小就需要特殊照顾,长大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把孩子养大。妈妈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这是个没有下班时间、没有休息日,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工作。孩子24小时随时都可能需要她,没完没了地打针吃药,没完没了地约见医生、讨论病情、换医院、做各种决定,还要想办法给孩子一个尽可能完整的人生。
即便把这些妈妈的年龄、自身肥胖程度这些因素都排除掉,这个趋势也非常明显:照顾孩子的时间越长,妈妈的端粒就越短。
科学家看到这样的相关性关系,总要问一问到底能不能确定因果性:是压力导致了端粒短,还是端粒短的人更容易感受压力?而这张图说的是承受压力的时间和端粒的关系,因果是确定的 —— 一个母亲的端粒长度总不可能决定她孩子的患病时间长短,所以一定是压力时间决定了端粒长度。
研究者采访这些妈妈,她们说压力的感受就好像胸口有一块巨石、胃打了个结、肺部有个什么东西挡着无法呼吸、身边随时有人要攻击她一样。
这已经不仅仅是心理压力了,这是明显的生理反应。
2.威胁和挑战
虽然总体上都受到了压力的影响,但是这些妈妈们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妈妈照顾孩子的时间很长,但端粒变短的情况还不算太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两位作者说, 关键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你对压力的感受。
端粒变短,并不是对压力的反应 —— 而是对“你对压力的反应”的反应。
各种研究,包括在实验室里直接对受试者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人对压力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叫“威胁”。如果你走在丛林之中,手无寸铁,突然跳出来一只老虎要吃你,你感到非常害怕,你的反应就是对威胁的反应。
你的血管会收缩,你的血流量会减少。你的肾上腺会释放皮质醇,给你带来更多的葡萄糖。你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你的迷走神经的活动会下降,这使得你的表情变僵硬。你可能会感到无法移动,你的手脚冰冷,你甚至想释放一下膀胱。
昨天我们说到压力会导致加速变老,咱们专栏的读者“我若为王”就问,既然压力这么不好,为什么感受压力的基因还都流传下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这种压力反应,是在做好被吃的准备。这些生理变化,会让你在被动物咬一口的情况下,流的血少一点,疼痛感小一点。如果你侥幸活下来,你受的伤就不至于太严重。
而正是这些生理反应,让你的端粒变短。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让端粒变短的,跟端粒酶有没有关系,书里没有讲,我想现在科学家应该还不知道。统计学的证据是,实验室里越是容易产生这种“威胁”反应的人,端粒就越短。
威胁反应还包括焦虑感和羞耻感。甚至事情还没发生,仅仅是想到要面对这样的压力,人就会有这些反应。
第二种反应叫“挑战”。同样是面对一只老虎,如果你不但不害怕,还把这当做一个成为打虎英雄扬名立万的机会,你的生理反应就会不一样。
你的心率还是会增加,你的肾上腺还是会释放皮质醇,可是你的血管没有收缩,你的血液中含氧量提高了,你现在有更多血液流向大脑和四肢,你把全身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准备战斗。你感到很兴奋。
这也是那些最成功的运动员面对重大比赛时候的感觉。他们把威胁变成挑战,把压力变成动力。如果你能保持这样的心态,你的端粒就会很长。
面对压力人的端粒变短速度,取决于你的“威胁”感和“挑战”感各占多少比例。
那这两种反应又是从哪来的呢?也许第二种人本来就身体好、实力强大,所以才敢于迎接挑战!但是布莱克本和埃佩尔说,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选择的。
3.一念之间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研究。某著名大学,大概是普林斯顿,用刚入学的新生做了一次实验。实验是给新生组织了一次考试,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威胁组”的学生被告知,这个考试是看看你们到底够不够资格上普林斯顿;而“挑战组”的学生们则被告知这次考试的试题很难,是为了看看他们到底能优秀到什么程度。
结果是挑战组的成绩大大好于威胁组。《端粒效应》说,这种研究还有人做过很多。仅仅是一个心态的不同,仅仅是你怎么看这个事件,就决定了你的表现。
我以前听说这些研究就觉得这也太玄了 —— 但是你考虑到血液流量都变了这种生理反应,这些结果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人的感情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一个人如果从小被父母虐待、被同学欺负,那可能就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思维习惯,面对压力就更容易触发“威胁”反应。但既然实验者一句话就能把受试的学生影响到不同的心态上去,也许每个人都可以主动改变心态。
书中举了个运动员的例子。有个美国女短跑运动员一到大赛就紧张,各种生理反应,她就找到一位专门辅导职业选手的运动心理治疗师,说我能不能不要这个压力。
治疗师说你不能不要压力啊!有压力你的心跳才能变快,你的血液流量才能增加,你才能更好地发挥啊。你要做的是把威胁变成挑战 —— 下次感受到压力,你要对自己说这很好,我有压力了,我正好利用这个压力带来的生理反应投入比赛。结果她成绩果然提高了。
所以关键就在于你对压力的反应是威胁还是挑战。再想想咱们一开头说的那个公司的考核,你的正确态度是把这当成一个升职加薪的好机会。也许你实力不行挑战失败,但至少你的端粒没受损失。
这招对长期照顾患病孩子的妈妈们也有用。生活不会永远都处在压力状态,总会有些间隙,人总有自由决定自己怎么想。
但不幸的是,在实验室里,的确是这些妈妈们更容易触发威胁反应。短期、间隔的压力能锻炼人的抗压水平,但人需要休息。放松、冥想之类的方法可以减压。人不能一直都是兴奋的挑战姿态,感到威胁也是本能。调整心态这个方法很有用,但长期不断的压力,也许还是会让人端粒加速变短。
不但是端粒,长期的压力感还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还会让人更容易得上什么炎症。压力感,是健康的大敌。
书中提供了几个实践证明有效的消除压力感的方法。
4.减压方法
人生最严重的一种威胁是身份认同威胁。比如一个人没有通过什么考试,或者被公司裁员了,他就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来我认为我是个优秀的人,现在我是不是不行了?我还有价值吗?我何以自处呢?
这时候你一定要冷静。要知道人生是复杂的,你的身份有多个维度。你不但是个员工,你还是妻子或者丈夫,父母或者子女,是朋友,是社区的重要成员,是个好公民。你的价值体现在所有这些维度上,就算其中一方面暂时出了问题,你还是社会中流砥柱和国家栋梁。
说白了,就是你要想得“宽”一点。
另一个办法则是想得“远”一点。比如你可以用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自己,甚至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心里对自己直呼其名,而不说“我”,你的威胁感、焦虑感和羞耻感就会降低。
你还可以假想一个自己是在参演人生的电视剧,而另一个自己正在从远处观看。从远处看,你遇到的这些困难可能不算什么。你还可以像我们在《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这期专栏里说过的那样,想想十年之后这件事又算得了什么。
| 由此得到
导致端粒缩短和健康恶化的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感。把压力视为威胁还是视为挑战,这心态上的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很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
事情还是这个事情,仅仅是你面对它的态度不一样,结局就很不一样。
人体这台机器还真是奇妙。我们专栏这段时间讲的一个主题就是思想不但能指导行动,而且能带来生理反应,进而左右大脑和身体的硬件设备。
影响端粒的思想还不只是压力感。咱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