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推荐《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不以为然,觉得不过又是一鸡汤文。
后来,听豆姐的《时间管理》的课程,她在课上也推荐了这本书。忽然就想看看这本书到底和其他的鸡汤文有什么不同。前几天带一一去我姐家玩,在我姐的书桌上看到这本书,她说是她领导送给她的。于是我翻了一下。这随手一翻就被书本深深吸引,一口气看了前言和第一章。看完第一章,感觉自己内心坚持了几十年的一些理念在分崩瓦解。
作者在前言部分直接指出人类面临的最普遍的9种挑战:
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恐惧将来,恐惧事业,恐惧无力养家······
我现在就想得到~钱,豪宅,好车,最奢华的娱乐······
谴责和抱怨~如果我老板······如果我出身······如果我老公······如果孩子······习惯性谴责其他人。
绝望无助~做环境的牺牲者,屈服于宿命论所谓的命中注定,习惯听天由命,选择停滞不前。
缺乏人生平衡~陷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很多重要的事放在后面。
我的定位在哪儿~想独占鳖头,全世界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为他人的成就羡慕嫉妒恨。
渴望理解~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别人诉说时,你却在忙于思考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
冲突和分歧~思维方式、价值观、动机和目标不同引发冲突,喜欢用竞争的办法解决。
个人停滞不前~身体、头脑、心灵、精神停滞不前。
面对这9个挑战,当前流行的通行惯例的解决方式与强调原则的解决方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在作者史蒂芬·柯维看来,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一些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是永远存在于人类历史上每一个痛苦而又繁荣的社会。他对生命的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他们恰好左右着一个人苦苦期待的成功。所以他把这些原则挖掘并整理出来。而这些原则跟我们平时的习惯是两码事,甚至说是完全对立的。不论我们的现况如何,我们想要过上高效、幸福和互信的新生活,就必须改掉我们的不良旧习,沐浴在新习惯的阳光里。
如何改掉不良的旧习,作者认为要从思维定式上,由内而外去改变。所以他书本的第一部分就是教导我们重新探索自我。
重新探索自我最重要的就是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这一章节指出,当今社会上有很多鸡汤文,很多课程,号称你今天学了就可以轻松实现你渴望的圆满人生。这种华而不实、“爆发户”式的论调,其实是鼓励不劳而获,妄图一步登天,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还有很多人,看到别人在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上取得成功,就会提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教我一些技巧吧。”这也反映了普通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其实他们想问的是:“有没有能快速让我脱离现状,摆脱痛苦的诀窍?”这种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解决办法,是治标不治本,就像阿司匹林和创可贴一样。
作者提出,成长和改变的原则,必须是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要求我们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而不单单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去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责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读完这一章,我很认真审视了一下自己。最近自己想要改变,想要成长,想要突破,但嫌学习的效果太慢,想着寻求快速成长的途径,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好今天学了一项技能明天就可以为自己创造效益;想要好的人际关系,却不乐意主动,都是被动付出,别人不联系我我也不联系别人,所以朋友的关系在慢慢疏远;发誓要和女儿有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却总是仗着她还小,什么都不懂,关键时刻强迫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总觉得妈妈老了变得啰嗦不可理喻,自己却没有耐心去听她说完一件事就打断她;看到别人成功,总想问问有什么技巧。。。要命的是,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有什么不对。
看完这一章我才明白,成长和改变是没有捷径的,我们需要的是实质性的东西,需要过程,用时间去积累经验。
看完这一章我才明白,我们要改变,不是先改变我们的行为,而是要先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以正确的思维定式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收获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