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均是推论
易是宇宙大爆炸前态,太极是宇宙大爆炸后态,八卦是大爆炸后的等离子态,然后八卦生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都是不同等离子态原子态下的宇宙原始尘埃,也就是说卦数表示的是离子,原子量,分子量,亦或是能量级。
易经里的易应该是宇宙在太虚状态下
的概念,太虚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均鸿状态,它们无形,无始无终,无外无内,无大无小,无上无下,对于太虚我们仅仅也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太虚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聚合形成气,也就是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这时候就是太极,太极就开始了旋转,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漩涡,但太极仍然不是物质,用现代物理理论解释就是还处于暗物质状态,也就是两仪,两仪应该是两种首尾相斥相吸的旋转组合,也就是组成夸克的两种粒子,也有可能是两种旋转方向相反的同一种粒子。
太极再继续旋转膨胀就产生了四象,四象应该是组成基本粒子的类似于夸克的东西,而且四象者就是这种类似于夸克的东西有且只有四种,然后这四象继续光速旋转膨胀形成了中微子,这个时候太极的膨胀也达到极限。而中微子有三种(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也有科学家预言还有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这样的话就有四种中微子,四象就是这四种基本中微子,太极图爻就是这四种中微子的轨道表达,爻不能分开看,而是要用线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后在太极图外层就是三层爻,加太极图本身的外圈(外圈是连续闭合圈,极有可能就是惰性中微子),就是四层爻,这四层爻极有可能就是四种不同的中微子旋转轨道,及四象。
八卦就是中微子不同能量级下的八种中微子,六十四卦就是64中粒子,然后64的N次方这样无始无终(其实是2的N次方),也就是说中微子的种类可以是无数个,但特性只有四种,中微子旋转方向也有两种,及正反两种。中微子是构成中子,质子,电子的基本粒子,中子可以衰变成质子,电子,中微子,反中微子。然后质子组成宇宙第一最轻物质,氢气,占宇宙物质的75%,氢原子没有中子,中子是起到稳定原子核的作用,没有中子的氢原子极其不稳定,氢气刚开始并不是分子态,而是等离子态。太极漩涡形成的所有初始物质都应该是等离子态,宇宙所有物质的初始态都是等离子态,然后由等离子态继续进行核反应形成恒星,在恒星强大引力下把宇宙尘埃聚合形成行星,最终在行星上形成原子分子,在由原子分子形成有机物无机物直至生命。
恒星最终会
塌缩死亡,行星也会在恒星死亡过程中灰飞烟灭,恒星由主序星→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黑洞就是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奔溃重回离子态,离子继续奔溃成中微子,中微子奔溃成太极高速漩涡,漩涡就是两仪,继而两仪重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而不息,产生离子,原子,分子直到生命再次出现,这就是易的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