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导读:
开场白:
读书会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无论你身在何处,相信此刻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虔诚地祈祷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又无比感谢这一刻的静谧。精神美在经历,生命美在阅读。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称莲的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闺女去年升入一年级,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大。首先我们先来聊聊作者。
作者简介: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
一定意义上,孩子和父母的优秀是彼此成就的。这本书的精髓是这样的:
本书简介:
在这本书中谈到: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六十年。这是一位平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吸铁石”,增进沟通的“家庭邮筒”,培养契约意识的“家庭守则”;妈妈“随意”散放的书刊,爸爸“刻意”设计的欢迎回家仪式……书中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媒介评价: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评价到:刘称莲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会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终身受益。
话题一:书中陪伴孩子阅读的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
书中有八小节讲到了作者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对于阅读,家长要做的就是: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非常关键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最早模仿的对象。正如作者所说,要创建学习型家庭,首先应该创建阅读型家庭。在作者的家庭中,夫妻两个人都很忙,但是闲下来都喜欢读书,女儿从小便有模有样的学着。即时大家都在忙着并没有阅读,但孩子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积极向上的,都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那种精神力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舞,孩子也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
作者还提到书店是“第二书房”,读着读着,感动至极。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要为孩子提供各种能够接触到书的机会,条件好时可以购买,条件艰苦时可以借阅,无论孩子的年龄是大还是小,对书都有阶段性的需求,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孩子在读文字的同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树上的内容转换成图画和影像,这种转化实际就是一种再创造。
读到此处,想到自己女儿的例子,现在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入学前没有让她进行幼小衔接,拼音不会,识字量也有限。刚开始时学起来很吃力,我所做的就是希望她每天入睡前自己尝试着拼读一段课外书,先一段一段的练习,然后再慢慢的增加。在大冬天的晚上,读完一段后满头大汗,但是她却很有成就感。还不忘坑坑巴巴地跟我解释一下意思。那段时间我没有着急,就这样陪伴着,欣赏着。接着她到书店和图书馆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我简单“审核”后就会给她买回去,回到家后她给自己规定好任务,每天读几页,兴趣还真是有增无减。学校的图书馆每周都有四天开放时间,老师每次可以借阅3本图书,借书时也总不忘给闺女借一两本,我俩也成了读书小伙伴。
阅读这一部分,让我收获比较大的就是如何为孩子选书,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并且能够选择出有品质的书,这也是作为家长需要做好的功课。前段时间读到周璐的《我用阅读教育孩子》,在孩子人生的各个阶段推荐很多高质量的书,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学着做好更专业的父母。
话题二:作者的养育之道对在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哪些共鸣或反思?
读了这本书,对孩子的养育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意在培养一个爱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的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延续,会拓展,伴随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和大学,直到走向社会。
从作者的实践,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父母在细节上注重孩子的优良品格的培养。她说到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品德和学习技能。父母想要孩子长成一个负责人的人,就要趁早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并尽其所能教孩子,以防孩子将来变成“啃老族”和“白眼狼”。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独立生活是需要生活技能的,而这些生活技能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只能在家庭生活中习得。关于孩子品格的培养,作者从孝敬父母谈起,说到了责任心等等,给我最大感触的是“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收获”。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位爸爸得知女儿数学考试因为忘记写“单位”被扣了1分,当时没有说什么。一次,他在接女儿的时候看到一辆卡车开过去,车上装满了水果,于是他便问女儿:“车上装的是什么?”女儿说:“水果呀。”他又说:“1斤水果、1筐水果和1车水果,都是1,可是差距很大,这个差距甚至比1斤水果与5斤水果的差距还要大,是吧?”那个女儿反应很快,一下子就明白了,说:“是啊,看来有时'单位’比数字更重要呢!后来他的女儿就再也没有在“单位”上出过错。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爸爸关注的是孩子的收获,而不是那一分,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给了孩子更有意义的收获,相信这样的收获会影响他女儿一生。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就要注意“过程管理”。一是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孩子解决,二是我们要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孩子。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让我也很受用,要注意对孩子“过程管理”。
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面对教室里的孩子,我们都明白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实施确实需要一直探索的。“双减”政策下,一二年级不参加考试,在很大程度上给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作者提出是的“过程管理”深有感触,去年闺女上一年级,我也新接了一年级,虽然没有教她,但是跟同组的老师(也就是她的老师们)都在一个办公室,隔三差五地询问她的上课状态和学习习惯问题,正如书中所说,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值得夸奖时我也不吝啬我的表扬。时刻关注着她的动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处理不得当的时候,家长的好强心一定程度上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闺女年龄不大,心思却很敏感,常常沟通中就会情绪波动,偶尔我们俩也会大动干戈。
我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着、反思着。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完整地描述整个事件,让孩子明白地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存在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解决;什么地方已经做得很好,应该坚持下去;什么地方仍有欠缺,还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孩子来说,当自我价值感被满足了,他便很喜欢去做某件事,而成人的不断认可和夸奖,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我很强大”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自信的感觉。
话题三:作为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身份,谈一谈你的养育之道。
书中北京大学幼儿园燕东园园长杨雪扬在为这本书写序言的时候说到这样几句话: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读一读这本书。不要认为自己已为人师就是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了,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赏识每一个学生,用教师公正的爱关心他们,用伟大的人格影响他们,用广博的学识引领他们,让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设置话题的时候,自己也是希望得到大家更多更好的建议。作为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身份,对于孩子的养育问题,确实很难兼顾。前段时间在吃饭中问到闺女一句话:在你的眼里妈妈像什么?闺女脱口而出:像个班主任。回到家对我也像个班主任。我瞬间惊呆了。虽然有时确实忽略了闺女不少,我也一直认为闺女在我的养育下比同龄人更独立自主一些。现在想来,对闺女散发的母爱少了很多,更多的是理性化的交流方式。可她毕竟只是个六七岁的小女生。值得深思,在这一点上我是需要努力改进的。但从闺女现在的状态中也不难看出她突出的闪光点。
我们都知道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在我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最关注的是以身作则的影响作用。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闺女上幼儿园时,我们没在同一所学校,每天早出晚归,她只知道妈妈工作很忙,回到家除了陪伴她们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读书写文章。她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升入一年级后,我们到了同一所学校,她亲眼目睹了我所有的认真劲儿。我也越来越发现,她写字速度较慢,我还没张嘴说话呢,闺女就说:写得不好看,老师说这一笔应该写在竖中线上。接着就开始擦改。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去年开始自己学会梳头发之后不再需要我的帮忙,原因竟然是嫌弃我梳得不好。
自己的阅读收获也在不断地滋润着孩子,孩子的天真无邪,期待的就是我们用心用情的引导。对孩子的爱也在随之不断改变。自从闺女学会拼音之后,便开始自己试着写日记,学会查字典后,慢慢拼音也减少了。这也是成长的足迹呀。
孩子小学阶段这关键的六年,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妈妈、专业的妈妈,如同封面上所说: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节。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享受我们的爱。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我们要学会将深沉的爱化为耐心而温暖的守候,放低期许,放慢脚步,陪孩子度过无悔的小学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