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6岁大爷执意卖房与55岁保姆结婚
今天看到了一篇热点文章,大概内容是,96岁的老人与认识两个月的保姆欲结婚,并执意要卖掉自己的房子。
这位大爷姓周,杭州人,有三个子女,都已是70多岁的人了。
三个子女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大儿子身体不好,小儿子身体有严重的疾病,由老人的女儿周大姐常年照顾,因此周大爷在近几年就一直独自住在养老机构里。
人老心不老的周大爷,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通过微信认识了55岁的保姆梅姐。
之后梅姐就来到了养老院对周大爷贴身照顾了起来,谁知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个人竟然谈起了恋爱。
期间,梅姐以家里有急事需要用钱的理由,从周大爷处拿走了7万块钱。
到了第二个月,两个人就商量起要结婚的事宜,梅姐提出,结婚需要有套婚房才有个结婚的样子。
于是,就有了大爷执意要卖掉他与妻子在市区价值500万的一套房产的事。
这件事自然受到了大爷子女的一致反对,只是“情根深种”的周大爷却是执迷不悟。
后来在街委会,以及民警的多方参与,劝阻之下大爷才幡然醒悟。
冷静下来的周大爷才发现自己陆陆续续借给保姆梅姐大概11万块钱财,当时所写下的欠条等都不见了踪影。
这时,他才终于相信这场“黄昏恋”,或许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
近年来时常看到类似周大爷的这种事件,总有异性借着谈恋爱的名义,实际上只是奔着老人的财产而去。
看到最后庆幸的是,大爷没有真的卖掉房产,糊涂的上当受骗。
可是,还有那些被骗的老人呢?
当老人被骗之后,做子女的大多数在第一时间就是“怨”、甚至是“怒其不争”。
可当我们在“怨”老人糊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里面更大的责任,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薄凉”呢?
02
88岁老人,一儿倒插门,两儿轮流照顾老父亲,他经常喊“饿”
我给妈妈讲周大爷的事时,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城市,在农村这种事是不可能的,就像李阿公,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谈恋爱。
李阿公是妈妈家的邻居大爷,年轻时特别厉害,靠着一把锄头,一个人养一家老小,加上大儿子的5个孩子,每次吃饭都有十几个人。
他有三个儿子,其中的一个在十几岁的时候被他大女儿的女婿给骗到河北卖给了一个孤寡老人,后来倒插门进了别人家,做了上门女婿。
家里就剩下老大儿子和老二儿子,还有两个女儿,但是两个女儿智力都有些问题,也是草草嫁了个人家,基本上是指望不上她们照顾老两口。
前几年李阿婆生病去世了,李阿公自从阿婆走了以后,一夜之间就像被抽筋剥骨了般,整个人都焉儿,变得“了无生气”。
于是,他就给两个儿子把家分了,自己只留了一点余粮和几千块钱。
开始几年李阿公一个人独居,还能给自己上灶做饭吃。
可是这几年精气神越来越不行了,于是两个儿子就商量着,让老父亲每家轮流一个月的吃住。
说起来是儿子在照顾父亲,实际上,在农村谁都知道,老人在谁家能不能吃好住好,最主要的还是得看媳妇的好坏。
这李阿公的大儿媳妇是明显的不如二儿媳妇,村里人经常看到大儿媳妇经常一天只给阿公吃一顿饭,所以阿公在大儿子家时,总是喊“饿”。
村里人都说:若是分家的时候,把钱不给两个儿子,自己手上有钱,看看现在就不会如此的被动,别人给一点才有的吃,不给就饿着,要是有钱,怎么也不会过这种日子,指不定他们上赶着把好吃的拿出来孝敬老人。
03
不管是城市的周大爷,还是农村邻居的李阿公,他们都只是老人群体里的一个缩影,但是凸显的问题却是一个样儿。
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不管是发生,诸如周大爷般的“荒唐事”,还是如李阿公的凄凉晚景,究其原因不过一点,是子女的“薄情”所致。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一个精明又“抠”的老头,在遇见保姆蔡根花后,甘愿被骗,情愿与子女断绝关系,也要和她双宿双飞,原因只有一个:她给了他陪伴。
人老了比起金钱他们更想要的是陪伴和温情。
就如新闻事件中的周大爷,他不缺钱,缺陪伴,而他想要的恰恰是被子女忽略的,于是他就像一个小孩,别人给一个糖,就“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人家走,并且是心甘情愿,因为尝到了“甜头”,就再也不想日复一日的和孤寂相伴了。
我们总在说到老人时,喜欢用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人又有几个?它不过成了我们对父母“深情”的一句点缀词,而心中可真有那份“温热”的亲情在?
恐怕未必。
就像邻居李阿公,生前时,他的儿女们不知道是否有听到“饿”的字眼,或许听到了而不懂,或许是真没听到,不得而知。
但是,我相信在某一天老人若真的撒手人寰,离开这个人世间后,当按照我们当地的礼仪办丧事时,他们一定会在众人面前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要不,大家会说他们不孝顺,“老子”死了都不哭的人。
而这是他们不愿意被议论的事,因为“遮羞布”必须还要在自己身上。
哭一场,又何妨。
据我所知,这种事在农村并不“罕见”,甚至是普遍。
只希望,大家能真的都懂“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让父母在晚年老有所依,不仅是责任,还是义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