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远一个勤奋进取的业务员,刚入职,企业没有为他提供有关客户的资料,但他的选择与很多新业务员不同,因为他懂得任何事情一定要先付出,才能有满意的回报。晚上回家他会花了许久时间上网搜索各种有关客户的信息,白天不停打电话,仅仅第一个月,他每天都打一百个以上的电话,直到月底有效通话每天有50个左右(无效就是打了也不接听客户哟),但这个上进心强烈的青年,为了争取更多次电话量,张元远把发邮件,客户档案,都就在午休时间干完了。每天都如此勤奋的张元远,半年之后,出乎意外,销售任务并未达标。
而另一名销售新人,名叫陈俊,对比张元远,看上去很懒散,他的表现,每天只打30,破天荒也超过不了50个,表面看来他客户量只及得上张元远四分之一的客户量,但同样出乎意料的,半年销售任务他却完成了,此时大家有没有觉得颠倒了自己的认识观呢?小编卖个萌,我们接着看故事。
后来才知道,张元远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天性喜欢结识朋友,讨人喜欢不说,敬业态度绝对可圈可点。所以,一些客户不会强硬的拒绝他,但这只是表面,虽然明面上他有两百个客户,可真正潜在客户不超过10个,其次,他在不少书籍和询问公司经理都对他说,一个销售能维护的客户群数量是有上限,达到150个就必须停止开发,转而进入客情维护阶段了,张元远的勤奋和努力,让他两个月时间便开发了200多位"意向客户",所以他开始发周末短信,发邮箱……但这一切视乎是徒劳无益的,没有过硬的业绩,就是证明!
再对比陈俊,他视乎势利的视野范围中,会高度警惕客户价值,倘若客户没有价值(价值也就是说自身公司产品不能满足客户主要需求),他根本不爱去打电话。他的90个客户中,有60个最少是价值客户,而有成交意向的足足有14位,所以,这位业务员短短时间就开单数万,基本完成了业绩标准,这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对比距离呢?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差异化就是讲了一个观念:销售最重要的是找到哪些可能与你成交的消费者才是真正有效的。
方向错了,努力真是白费了。
根据公司已成交的客户群作初步判断,排名前三的客户什么行业?公司规模?注册资金?主营产品?由一个点延伸到一个面,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战略方向不会错,接下来,就是海量的网络搜索公司名单。所谓的精准客户都是在大量的、频繁的联系目标客户后,从中筛选出来的。
那么筛选的标准呢?
有效的一个公式,客户主要需求=品牌+质量+未来预期(客户利益)+价格+付款方式+售后服务+供货周期+货源稳定+其它因素。
假如某公司销售的是国内中/低端、500元以下的产品,那找的目标客户是销售国内高端2000元以上的产品或者是代理国外品牌,那么这个客户赶紧放弃了!别挣扎,也别舍不得,因为成交的机率很小很小(按上面公式就是:品牌+价格+客户利益没办法满足);
那么反之,如果目标客户的主要需求我们产品基本满足,那就放心大胆的去攻心吧,为什么说攻心呢?那是因为:
只有取得客户信任,我们说的话,客户才会听,没有信任前,说什么都是白搭!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