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
前言
一、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也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神学的影响。
二、社会背景:因应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广泛兴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所以其兴盛期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
三、课程理论自身的背景:是在“学科结构化运动”受挫后发展起来的。
四、代表人物:温斯坦、范迪尼、乔丹、西蒙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
一、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之理论基础
1.该课程范式建立在“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反映了时代精神的两个变化:第一,一般文化理性化倾向加剧,导致社会文化的非人性化。人本主义正是以反对社会的非人性化倾向为根本目的。第二,自然科学观的变化,认为不存在“价值中立的知识”,客观知识最后还是主观的,它决定于知识的获得者。
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四条基本原则
(1)个人的主观体验
(2)人类的独特性
(3)人的意义
(4)人的尊严与价值
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1)马斯洛:价值心理学;关键概念(有需要的层次系统、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2)罗杰斯:自我与人际关系心理学;关键概念(有患者中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之哲学观
(一)价值论
1.代表人物:马斯洛
2.主要观点:事实与价值的融合。事实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有向量的。马斯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价值论命题“事实创造应该,事实性创造价值性,事实程度产生应该程度,”或者说事实具有价值性,价值具有事实性。
(二)目的论
1.课程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
2.“内在”教育的目标
为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提出了“内在教育”,内在教育有6个具体目标:
(1)满足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
(2)使儿童的意识保持清新
(3)创设能够产生“高峰体验”的情境
(4)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同一性
(5)帮助儿童发现使命
(6)帮助儿童成为好的选择者
(三)方法论(融合事实与价值的方式)
1.接受的态度
2.改善的态度
3.统一的意识:任何人无论他是好是坏都应该得到尊重。
4.化手段为目的,化过程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