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瘾君子”与社会保障并举以遏制贩毒
作者 唐孝忠
近几年,经过我国与境外坚持不懈的联手打击,一个个贩毒组织被摧毁并被绳之以法,吸食海洛因人员的增幅降低……但同时,国际毒品形势严峻,青少年吸毒比例较大,吸毒人数持续增长……
从过去三年打击的毒贩总数中看出,城市无业人员与农民(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占90%以上。由此可见,这些人员流动性较大,收入较低,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并面对暴利的诱惑,容易走上贩毒之路。
持续的贩毒,对社会乃至政治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态势,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与理性思考。痛定思痛后,我们必须意识到,打击固然重要,但预防更加重要,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预防,才能彻底根治或减轻贩毒顽疾的危害。
众所周知,任何消费品市场一旦失去了买方即消费者,这个市场的结局必然是衰败直至谢幕退场。之所以毒品犯罪在长期的痛击下仍在继续顽固坚持,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仍有大量吸毒者,仍需要大量毒品满足其毒瘾。贩毒集团正是看到这一巨大“商机”,且货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再加暴利的诱惑,于是继续挺而走险,破釜沉舟。因此,要遏制贩毒的继续,就必须消灭“消费者”,但消灭的途径只有一个:戒除毒瘾,拯救“瘾君子”。
怎么戒除,怎么拯救?说得容易,但做起就极难。要知道,毒瘾发作时,那是一场肉体与灵魂受到双重折磨的过程,需要强大的承受力才能抵御。
之所以还有这么多“瘾君子”存在,难道是他们不愿戒掉“心瘾”吗?回答肯定是不。戒掉毒瘾容易,而“心瘾”很难戒除,且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目前通常采用的是M-B综合治疗方案,一周内24小时监护,可安全脱毒。再加30-40天的疗养期,便可达到基本的躯体康复。但“心瘾”是异常的心理依赖(或精神依赖),它表现为对毒品(成瘾类药物)具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此,“心瘾”的治疗是以心理干预-心理自救为主的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自救意识的导入、恢复良性习性与不良行为矫治、渐时回归社会及家庭等三个阶段。
社会应当给予“瘾君子”长期坚持不懈的关怀,培养、调动“瘾君子”的心理自救意识;帮助其学习、掌握心理自救的技能;恢复、重建“瘾君子”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矫治“瘾君子”的不良行为;帮助、辅助其渐进地回归家庭、走进社会。这样才能彻底拯救“瘾君子”。只要他们不再有吸毒的意识,毒品卖给谁?贩毒还有动力吗?
吸毒、戒毒、复吸、再戒、再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由于很少有人愿意帮助“瘾君子”,即使戒掉毒瘾,因缺少关爱,因生活难以保障,就业无门,因此,复吸仍有可能。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为“瘾君子”提供生活、就业的保障。
对于那些还未误入歧途,但就业困难的群体,国家应当设法扩大就业门路,让其找到合法的谋生途径。以免这些贫困群体被不怀好意之徒拉入贩毒团伙。
此外,青少年“瘾君子”的增长,也亟需全社会进行预防与遏制。青少年身处的环境若欠缺快乐机制,就可能通过肉体的刺激来获得病态的满足,于是试毒、吸毒就悄然发生了。
吸毒的预防,乃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加强认识毒品、拒绝毒品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给予更多关怀,以免因空虚而误入歧途。如果发生试毒,必须立即共同采取措施及时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