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坟

今天从考场出来,看到前天发的文章跑到了250多万的播放量,挺开心。自己是在抖音上写故事的冷门博主,能有过百万播放量的作品,从来没想过。

我截了图,给父亲发了个信息,开玩笑说咱父子俩也算“火”了一把。

其实开心的地方除了能看到大家的认可以外,更多的是我没想到在抖音这个平台上能够遇到这么多有共鸣的人。

大家的留言我基本都有看,原来大家都有关于迁户口的故事、都有父子的谈心、都有上山与巡田、都有关于家乡山林水木的记忆,这让我很受触动,深感自己的记录更有意义了一些。

其中我看到有一些评论,说的是农村父子的交接更应该算从认坟开始,我认同一半。

农村祭祖我们这叫上坟,或者简单说“磕头去”,基本没有扫墓一说,一年中最正式隆重的就是初三那天,而不是清明节。

这可能跟农村人普遍外出打工清明节家族很难齐聚的现状有关,但自打我有记性以来,皆是如此。

我们村有个别称叫“老坟湾”。得名的原因是附近几个村子集中的墓地被一处河湾环绕,叫“下老坟”,我们离得最近,遂得名如此。

那个坟头挨坟头的地方,我一年去一次。小时候有些恐惧,大一点了就成了习惯。无他,懂事了,那里住着的都是乡亲和自己的亲人,没什么怕的。

我之所以认同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农村的坟地普遍没有墓碑,大多只有一个坟前石用来上坟时堆放祭品,墓碑是大门大户的专属。

我们整个家族直到前些年才给一位爷爷树了碑,那也是我第一次在碑文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别害怕,我不知道别处怎样,我们那儿碑文是要把家族香火都列上去的,怕老祖宗不认识,以求保佑之意。

所以就造成一个现象,坟头难认,每年都有烧错坟的事儿,走的时候就得大声吆喝一句:“都是自家人,烧错了下边儿你们自己找找分分”。

渗人中带着滑稽,这是最地道的农村魔幻。

所以认坟这件事,贯穿了我从记事起的所有记忆,这是一年一次的传承教育。家族里所有男生都要参与。我是这辈老大,对记坟这件事的责任要更重些。

为什么没有女生?其实这是个我从小到现在都不解的现象,家里女性不被允许祭祖,这才是在我心里“重点轻女”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唯一能给出的解释就是初三那天我们要起的很早,赶在泥土解冻前就要完成祭祖。

而身边的女性普遍在那天可以睡个好觉,或许是习惯,或许是麻木,或许是庆幸?

总之,这一魔幻现实就在广袤的农村地界上普遍发生并传承着,彼此达成了无需多言的默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矾山镇区东北的大北梁上,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有一块约一亩多大的坟地,青松翠柏绕着周围。这个坟墓群里埋葬着清乾隆年间...
    晨暮随心阅读 5,550评论 0 6
  • 一说起黄山的美景,有句人人必引的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来自于著名驴友徐霞客...
    麟州神木阅读 6,568评论 0 4
  • 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
    张雅苑Momo阅读 4,619评论 0 1
  • 文/从前慢 每到年关的时候,中国人都会去祭祖,而这上坟就成了农村人除夕饭前的最后一道程序。老祖宗传下来这么多年,一...
    从前慢者阅读 3,511评论 3 7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祭奠亡人的日子――清明节。 为了让亡故的亲人早点拿着冥币,为自己...
    安然_cd5d阅读 2,286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