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之书》12:闲暇的价值

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预测之书》。

上期节目我们通过单伟建的文章重新看待历史,从中找到未来的影子,今天我要给你分享的这篇文章出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我们先从孙立平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多年以前,孙立平参加一个讨论中国在非洲项目管理的会议。参会的人就给他分享了他们在非洲遇到的一些在中国根本想象不到的问题。

在中国,我们大多数人工作,工资都是一个月发一次,但是非洲不是这样。非洲很多地方都是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发一次工资。而且工资只要一发,你会发现,第二天,相当一部分非洲员工就不见了。他们干什么去了?当然是花钱去了啊!

几天后,这些消失的员工会重新出现,他们当然不是玩够了,而是没钱了。

当然如果你问他们这几天干啥去了,他们绝不会给你说他们去花钱享受去了,参会的人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非洲工人玩完回来之后,中方管理人员很生气,问他这些天干什么去了。他说他爸死了。管理人员反问,你老爸今年都死多少回了?一发工资就死。

然后这个非洲工人说,以前都是最后活过来了,这次是真的死了,不信你核实去。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很难理解非洲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非洲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向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非洲人就完全理解不了,他们经常问中方管理人员:你们派到我们这儿来的都是什么人啊?是不是都是犯人啊?中方管理人员说,这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员工!

可是在非洲人看来,这些人光会干活挣钱,不会花钱、娱乐、消费、享受,不是犯人怎么会这样呢?!

事实上,中华民族之所以会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是因为我们以前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依靠吃苦耐劳努力争取一种温饱的生活,后来我们也依靠吃苦耐劳让经济迅猛发展,可是到了今天,情况不一样了。

我们先看两则消息。

一则消息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全球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计划从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以供特斯拉工厂使用。不仅如此,马斯克进一步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有可能会超过人类的数量,且人形机器人会取代全球的低端劳动力。

另一则消息是,美国一家超级服装工厂利用AI与自动化技术,将加工一件衣服的时间压缩到了22秒,并且成本只要2块钱。德国人也开始把服装制造带回欧洲本土。机器人纺织品制造商确信,依靠这种技术,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与来自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对手相比也有一定的胜算。

看到这两则消息,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今天,生产更多东西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曾经,我们坚信劳动创造价值,甚至觉得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类能够劳动。就拿做鞋来说,在传统社会中,从纳鞋底到缝制鞋面,许多妇女将一生中相当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可到了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以中国为例,前些年全国年产鞋子的能力高达140亿双,假设一个人一年要穿2.5双鞋,也就是说,中国生产鞋的能力足以满足世界上70%的人口的需求,但做鞋的工人只占我们劳动力很小的一部分。

今天,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大量财富,按照很多先贤的设想,这样的时代,人类应该有更少的劳动时间,更多的闲暇,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今天的人们比以往更忙,比以往更累,也比以往更焦虑。2024年有一个概念很流行,叫“60万定律”。意思是,在北京、上海,无论你在哪个单位,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年薪高于60万元,基本上就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当然这些人属于社会精英,他们虽然忙,好歹不缺钱啊,可是普通人呢?普通人是穷忙,对,就是每天忙得要死,但是依然很穷。但即便如此,这些人还是幸运的,毕竟他们还有工作,更悲催的是那些失业者,他们连忙碌的机会都没有。

说到这儿相信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消费降级了,即便出台各种政策刺激消费,效果也不好了。孙立平对此的解释就是一句话,现如今的我们缺少生活。或者再夸张点,有的人根本就没有生活,或者说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生活,何谈消费?

孙立平的太太有一次晚上10点左右在小区里遛弯,遇到一个小伙子坐在空地的椅子上抽烟。闲聊时得知,他在附近的一家大厂上班,每月工资三四万元,这个收入相当不错了,可是这个小伙子这个点儿才刚刚下班,而且几乎每天都是如此。每天这个点下了班,他就在外面抽根烟,然后回家倒头就睡。孙立平的太太和这个小伙子聊天时,她注意到这个小伙子说话时满脸疲惫。没时间消费这件事不仅存在于生活窘迫的贫困者身上,也发生在衣着光鲜的白领、腰缠万贯的创业者或老板,甚至是还说不上贫富的中小学生身上。

孙立平在北京居住的地方,是码农的聚集地。这些码农收入不低,他们的特征就是:马不停蹄,身心疲惫。而驱使他们不断奔波的“鞭子”,就是紧张与焦虑。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明白为什么如今我们面临了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即便开放二胎、三胎,效果也并不明显了。当年轻人连正常的生活都没有,哪有精力生养下一代呢?

高晓松曾经去北欧旅行,他就发现丹麦和瑞典这两个国家的人聊天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让高晓松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因为他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和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在丹麦,人们出行就是骑一辆自行车;在瑞典,人们出行就是开一条小船。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7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悠闲的社会氛围会让人变得慵懒,可是你知道吗?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在以高昂的税收保证高福利的情况下,依然拥有像爱立信、沃尔沃、宜家这样享誉世界的企业,人们的创造力依然很强。

那这种创造力来自于哪儿呢?孙立平认为,北欧人的创造冲动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自我实现。

我们很多人都明白劳动的价值,但很少有人知道闲暇的价值。

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你会发现,恰恰是有闲阶级贡献了人类的大部分文明,为什么?因为有闲阶级不需要为了生存去工作,所以他们能够有时间,有资本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往往能够创造出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文明成果。

在今天这个生产力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可能不是勤劳,而是创造力。忙碌的状态是无法发挥创造力的,创造力只有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才会出现。

说到这儿,孙立平的文章我就聊完了,最后说点我自己的启发。

今天我们都太忙碌了,因为工作太忙碌,我们没有了生活,所以一旦闲下来,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竟然会觉得很无聊,甚至很孤独。关于无聊,之前我在聊《我们为何无聊》那本书的时候就说过,无聊是行动的召唤,你需要去尝试一些新事物来满足自己。关于孤独,我想告诉你,孤独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成事的重要前提。就拿我自己举例子吧,我做这个节目的时候孤独吗?看起来好像挺孤独的,从选书到写稿,再到录音、剪辑都是我一个人,没有人协助我。可是你仔细想想,你要真想做成一件事,你还真就得学会与孤独相处。我们看武侠小说,那些武林高手动不动就闭关,但出关之后,他们往往已经修炼到了更高的境界。回到现实世界,那些做出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也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埋头搞自己的研究,那段时间他们孤独吗?当然孤独,但那段孤独的经历却成就了他们。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比较外向,他们善于与人交往,他们能联系更多的人,并且让很多人都需要他们,他们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这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种人比较内向,他们总是孤独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

这两种人这个世界都需要,如果没有第一种人,那么第二种人创造的东西可能很难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没有第二种人,那么第一种人拿什么来连接更多的人呢?

所以,你是哪种人呢?

好,《预测之书》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这也是我们第二季节目聊的最后一本书,下期节目我会对这一季做一个总结,下期见!

本期书单:

1.《预测之书》;

2.《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3.《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格雷厄姆 ·艾利森著;

4.《我们为何无聊》,詹姆斯.丹克特,约翰·D.伊斯特伍德著;

5.《赞美闲散》,罗素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