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如何解读生活 成人的依恋模式
每一代人都会受上一代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他们的后代。
这一章可以看成是第五章的姊妹篇,或者是升级版。在这一章当中,作者侧重于剖析成人的依恋模式。结合第五章阅读本章,可以套用一句话:
种了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
作者在本章开头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与家人或其他人建立的积极关系,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适应能力,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的艰难时期抵御风雨。
其实,这个观点很好的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依恋关系?依恋模式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很显然,依恋模式其实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射,或者说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我们了解自己的依恋关系,并且反思依恋模式带给我们的影响,同时进行调整,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相互关怀的社会关系。对自身生活认识的很清楚的父母很容易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并能让孩子安全地依恋自己。为孩子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便是本章的核心所在。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一样的经历,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或不安全感,导致我们在未来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会呈现不同的反应。当这些成为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就会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因为我小时候被水淹过,所以,我是学不会游泳的、因为我曾经被吓过,所以我怕黑、因为我爸妈总吵架,所以我完全不想结婚......”。这些不安全的经历都会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变成一种限制。所以,作者也强调了反思的重要。并且提出依恋关系一旦形成,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有可能改变的。
研究表明,一个人能从不安全的童年依恋转变到安全的成年依恋状态。这些研究证实了“获得性”安全状态的存在。这种状态对于清晰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非常重要。
再一次让我联想起鼓励咨询小组,“获得性”安全状态,可以通过鼓励咨询的方式获得。
丹尼尔博士在书中给出了一张表格:孩子和成人不同依恋模式的对应表征
表格下面的一句话很有帮助:这张表,不是让我们把自己进行归类,而是要依据这些不同的依恋类型所流露出的信息,加深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促成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
所以这张表,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如果在童年时期,建立起了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后自然就会有安全的依恋模式。反之,童年的经历所形成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比如回避型依恋,会导致他在成年后,形成拒绝型依恋模式。并且,拒绝型依恋模式又会影响我们在养育下一代时让他们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这是一个循环。所以,再一次说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要建立一个破局思维。打破这个周而复始的僵局。要让自己处于“获得性”安全状态。
最后来说说关于“成人依恋反思” 这个部分,这是我们进行破局的重要部分。丹尼尔博士给出了【父母自我反思12问】我觉得这12个问题非常有意义。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有意识的去思考,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为了找到这些新问题的答案,就会迫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梳理过程,促使我们把自己的思路,或者说我们的僵局点在哪里找出来。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找到打破僵局的突破口,促使我们进行改变。
或许每一种依恋模式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大胆的推测,也许在现实中,一个人并不完全固定归结在某一种模式中一尘不变,而是混杂在几种模式中,才形成了人格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大部分人看上去还算健康,但却也不尽完美,却也不是病态。所以这才更凸显出反思的重要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做出调节,找到平衡,进行自我疗愈,从而完善人格。
我曾经用过自言自语的方式和自己沟通。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自我照料的方式,但在自言自语之后,的确会放自己有一种愉悦感,同时会感觉全身很轻松。我也的确是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由此可见,大脑真的很神奇,它让我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左右脑的协调,让右脑学会了“自我抚慰”。
文末的最后一段话非常给人以力量,截图下来给大家分享。
一下是在群里讨论的精彩部分,截图和大家分享
下周继续,期待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