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之年如何培育自己的自尊系统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有一个大胆的预测:知天命之年的同龄人,许多人都可能会对阿德勒的思想有点接受,继而被洗脑,尔后用它来引导自己未来的日子该如何走?
理由特简单:知天命之年的同龄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都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阅历,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时候,既希望在自己的坡道上具备持续爬坡的能力,又希望自己能够活得轻松、活得舒畅、活得幸福满满;但又不希望像年轻时候哪样:太在乎别人的脸色、太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违心恼火卑躬屈膝、委曲求全。
如何是好?阿德勒的思想可能正是契机,对培养自尊体系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何以见得?
首先是阿德勒思想讲的“目的论”。“目的论”和自尊体系培育有那半毛钱关系?不急,细细道来。
阿德勒思想的“目的论”所强调的内涵跟弗洛伊德强调的“原因论”完全不一样。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通俗理解就是:因为有A,所以才有B。也就是说:导致今天部分人很多事情做不好、做得不成功的原因来自于他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
我们都知道童年时期的经历,不管是谁都会在大脑里面留下记忆,或者深深烙印在心灵深处,不留下痕迹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创伤。有一本书《身体永远不会忘记》讲述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童年的创伤可能会影响到你一辈子,也可能部分影响你,按照“原因论”,假如将来的不成功,根源就是童年的创伤。各位觉得逻辑能够自洽吗?先不考虑哲学范畴,仅仅从常识判断,估计投反对票的是多数。
理性告诉我们:如果你一直没办法克服这个创伤、或者说硬伤的话,那你要想成功、要想走得很远,基本不现实。
一个人只有对童年时候的经历乃至创伤进行重新定义,不是忘记创伤,而是善于利用创伤,化创伤为一种动力,他才可能有机会成功。对这个浅显的道理,估计大家都能接受,而这个道理恰恰是阿德勒的核心思想之一。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你选择成功,就必须对过去的创伤进行定义,将之前的创伤作为一种积累、一种教训、、一种提醒、一种鞭策,仅此而已。
为此,你就要找到你的目的。这点特别重要,你得找到你的目的:你希望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需要做什么才能成为那样的人?如何去消除创伤?等等。
找到你的目的之后,持续保持这个动机,贯之于坚定的信念、态度及行动,肯定会离目标达成越来越近。对于这一点,知天命之年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受或深刻感受。
其次是阿德勒讲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和自卑是不一样的。自卑,不见得是个坏事,也有可能是好事,有两面性,这点大家都懂。而自卑情结,概括总结就一句话:因为有A,所以就有B。
这是不是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很相像?是滴。如果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没办法跳出自卑情结的那个圈子、那个框框、那个束缚,任何情况下,他的事业想往前拓展,难度是非常大的;此观点,相信大家应该也不会反对;
再次,是阿德勒人际关系的“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哲学。每个人都是社会单位组成的一份子,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群体独立成功。就算是个体崛起、组织下沉的今天,每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智囊团、离不开团队、或者智慧帮手,这点各位应该也是有共识的;
阿德勒把“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作为人际关系的始点和终点,具体地说: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一定分清楚某些事项属于谁的“课题”,判断标准特简单:通过最终承担责任这一结果进行判断。比如:好好读书或不好好读书,是你的责任亦或你父母的责任?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把“课题“分离清楚之后,谁的责任,谁领回家,就这么简单。人际关系的麻烦往往就是大家对彼此课题没有分清楚,然后,不小心或无意识地干涉了他人的课题。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父母的课题,也就是:父母爱孩子,与孩子无关!当父母要求孩子回报同样的爱的时候,如果没有如愿亦或较为槽糕,做父母的情感上肯定难于接受,同情之余理性告诉你也实属无奈,因为:孩子爱父母,是孩子的课题;我们无法干涉他的课题。
是不是就放任自流,不管呢?
放任自流“懂的”和“不懂的”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能够确保个体分离又不放任自流的前提下,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引导特别关键。
阿德勒推崇鼓励的方式,而不是表扬或者批评;毕竟表扬和批评是带有上下级的纵向的一种关系,不利于维系人际关系。因此,阿德勒提出横向联系的人际关系;即:课题分离完了以后,寻找一种“共同体”感受。
“共同体”感受;首先是要接纳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包容自己的不足,这点容易理解;
与此同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对他人予以无限信赖,达成“他者信赖”,在“他者信赖”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不是蛮抽象?一句话简单概况就是:对他人无条件地信赖,如对方不理情,那也是对方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如对方确实毫无诚信,就割断关系即可;
此外,还应建立“他者奉献”。比如:一家人吃完饭,小孩子玩去了、先生看电视,只有你一个人默默地收拾碗筷、洗碗,一直没有人对你实施帮忙;此时,如果你想到“怎么没有人帮忙、都是我一个人干活”等等?效果一定不理想;如果换一种心态,想到“我可以帮家人都做一些事,有价值、被认可、被需要”,心态不一样,也更乐在其中地“奉献”,与此同时,就算累了一点,但感觉到是幸福的。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缺乏的是改变的勇气。如果你改变了,发现自己不太在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内心特别的自由,舒坦;所以被人讨厌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由,一种不受他人约束的自由;
当然,你要想获得这种自由,就必须要有改变的勇气,这是一种从内心向外改变的勇气。如此,你整个人的状态完全就不一样。以前,为了迎合别人、活在别人眼里,不断的让自己委曲求全、低三下四,就会渐渐消失。
实际上,每天早上当我们站在镜子面前,仔细端详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真正关心你的脸蛋的只有你自己。
让自己内心充盈、快乐,是你的课题,与别人无关;内部自尊体系的形成,是自由、幸福的基石。既然如此,就从我们自身先开始践行吧!
阿德勒的思想对自尊体现培育的作用,肯定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群体发挥,之所以近对“知天命之年”的同龄人抛出此话题,确实因为“以我为中心、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但愿对所有的期望获得内心自由的人们一点点启迪,如此,吾心甚慰!
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