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读完一本心理学读本,书名就叫《这才是心理学》,其内容给我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也想把它分享给大家。
作者告诉我们心理学其实是属于科学范畴内的一门学科,由于人人都能随口说出一些自认为是心理学常识的东西,因此人们错误的以为心理学远不及科学那样严谨。
也就是说我们随处可见的那些打着心理学旗号招摇过市的信息并不一定都属于心理学,而想要辨别哪些内容是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就需要我们对心理学中的概念、结论及作用等相关信息做些基本了解,否则你就会被那些看上去挑不出什么问题的、难以证伪的伪科学所影响。
而这种影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人们的整体认知当中,你会下意识地用已经被影响的认知去理解一切事物,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书中作者用独到的批判性思维反复论证着有关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我自认为很重要的信息,我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01 能够被证实的观点,才是有用的
心理学中的概念及结论都源自于科学性的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而这些结论均是能够被反复检验的真知。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结论,对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来说是完全无用的。
但是一旦市面上开始充斥此类误导大众的信息时,心理学家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对其阐释的概念,采取科学实验的手法进行检验。这些扰乱人们心智及认知的信息,也在影响着科学的整体发展进度。
这些伪科学(伪心理学)之所以能够不断涌现,无疑是因为许多人都希望打着心理学的擦边球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有时会用一个单一、且唯一的例子来论述自己未经证实的观点。
这些观念一波接一波地汇入人们的视线,这让非专业人士或是思辨力较弱的普通人很难对其产生质疑,因此人们不会为了验证一条信息或一个观点而去刻意查找文献。
但是科学家及心理学家却不得不为了消除这些伪科学而不断通过科学实验去检验此类已经走进大众视线的伪科学的观念,以此来重塑心理学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大众了解真相,否则心理学研究整体的进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将其运用在生活当中,而当人们无法了解到这些具体知识时,也就更加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02 个体认知层次的提升,尤为重要
证实或证伪任何观点及结论的过程都十分漫长,光是这一项工作,就需要消耗不少心理学家宝贵的时间及精力。
令人感到无力的是,有时候当一个流行观点终于被严谨的科学实验所证伪时,这个观点本身可能已经影响过不少人、且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或是被其他新知所取代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想要写这样一本书的原因,如果人们都能为自己的认知及思维习惯负起责任,那么哪怕是在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拿着伪科学的观点来为大众洗脑时,人们也能够用自己习得的批判性思维来还原真相,至少不会完全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扰乱心智。
换言之,如果每个人都能独立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那么遵循科学的严谨性的心理学家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整体推进心理学的探索上,而不是为了给大众普及常识性的知识而花掉大量时间消除虚假的言论。
不过,不可否认证伪的过程本身也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因为大众原本就是心理学的受众群体,凡是能够令大众对心理学加深了解的工作,就是值得做的。
只是个体的认知必须有所提升,否则在拥有着复杂体系的心理学当中的任何观点及结论,都有可能被人误读、曲解或排斥,从而使真正的心理学观点无法被大众所接受。
03 科学实验的意义
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找出现实生活中无法提取出来的变量,且用实验的手法能够将某类事件中相关的所有重要变量都受到控制。
现实中的变量由于其不可控性,导致你通过直觉(或凭借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找到真正影响事件发展趋势及结果的那个变量。
而经过反复实验且证实后得出的最终数据及结论性导向,其实正是我们再次面对此类事件时做出思考及判断的科学依据。
有了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作为思考依据,我们在对任何事物进行判断时自然会相对理性及客观,同时,我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大部分事实其实都能理出头绪,找到问题真正的根源。
最关键的,以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为基础的思考方式一旦形成习惯,便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及认知。
思维及认知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心理学中基础原理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对自己与他人(还包括团体、社会等)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做出有据可依的、相对准确地分析及判断。
这个过程经过反复练习后,你的处事方式及思维将得到本质上地跃迁,你会发现你不再会因为不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而感到苦恼或迟迟不敢做出决策。
相反,你会对自己的决策充满信心,因为它是经历了“深度思考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后做出的决策,你得以提升的思维以及对事实的尊重,也会让你未来的决策越来越正确。
04 尊重事实,才能避免选择性偏差
作者在书中第5章中写道“充满诱惑的相关性证据加上固有的偏见,就能够欺骗最聪明的头脑。”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人们习惯于靠近那些与自己的认知能够达成一致的信息,有时当你寻找一件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时,你很可能下意识地寻找根据主观理解产生的与之相关联的任何信息,只要它有可能会证明你的观点。
可事实上即便你偏执地挖掘到了能证明你观点的信息,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按照其他人的理解方式也一定可以找到支持他们观点的信息。
而这其实只是每个人对事物的主观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所致的一种正常现象。
就好比你在听两个当事人叙述同一件事时,由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你一定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版本,且每个人的版本通过他们的精加工后,似乎都看不出什么破绽,都能成立。
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客观事实中的所有条件及变量,而只是单纯把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信息呈现出来了。这就是选择性偏差所致。
也就是说,通过片面、且刻意节选出来的对主观偏见有利的信息,是无法作为完整的思考依据的。然而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思考及表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
强化自己的选择性偏见,会令人们越来越过度自信,因为他们的思维运作的方式,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信任自己的一切直觉及判断,这种信任令他们在持续偏离事实的路上越走越远。
05 有些偏执的、旧有的观念及认知是需要被打破的
许多人都认为理论不如实践那般接近真知,但实际上所有能够成立、且能够被写进教科书的理论,都是早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知。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用一本书来告诉大众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因为固有的认知偏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俗的智慧,即不可信、但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的那些观点。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言论“理论和实践得结合起来才行”,其实真正能够称之为理论的内容,都是无需再检验的。
只是当人们没有看到证实、推演的全过程,或自身没有接触过此类理论时,才会认为理论就都是些没有经过验证的空话。
好比不读书的人,从不相信一个人一年可以读100本书,那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连一本书都没有耐心读完”的认识,所以才会按照固有思维去断言没有人可以做到在他们看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06 最后
我很敬佩《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我看过不少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但大多数书都只是将自己论证过的部分观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分享给大众,让人们了解到他们想传递的某个观点。
而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因为诸多原因(如个体的选择性偏差、媒体为了更加鲜明的立场而做出的误导大众认知的报道、以贩卖伪科学为谋生手段的人层出不穷等)而迟迟无法被大众认可的艰难处境。
文章中我不过多展示这部分内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对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学有很大的帮助。
转变一个人的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这本书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其观点及初衷从未动摇过,(我看的版本为第9版,目前最新的版本应是第11版)这说明这个问题存在了如此久的时间仍然没能得到解决。
但我们都清楚纠正大众的偏见、改变人们原本对心理学的认识这件事的难度系数大到没有多少人敢去尝试。
也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把我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并告诉大家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它告诉我们,在心理学长足的发展过程中,提升个体认知、让人们尊重客观事实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件事。因为人们即便不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也需要基于事实去对一切事物做出思考及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