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知道俘获了多少青年人的心。成都教师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又在网上掀起了多少波澜。因为它们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深刻的渴望。
远方,一个浑身透着魅惑的字眼,一个由无数未知组成的地方。
诗与远方,这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那里是理想的入口,那里有我们憧憬和期待的一切。
我们不相信“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为了去远方,我们奋不顾身,像是着了魔一般,我们不管它终究是或美好,或丑陋。
越来越多的人说厌倦了大城市里的车水马龙,钢筋水泥,以及那挥之不去的雾霾,高的令人发指的物价和那贵的离谱的房子,他们还说厌倦了每天加班加点地忙工作以及回到家里还得面对柴米油盐的各种烦恼琐事。为此,他们中的一批人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或舒适安逸的或表面风光其实苦逼的工作,离开曾经熟悉的城市,年老的父母,多年苦心经营的圈子,他们义无反顾的去往大理,奔赴西藏,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好像从此就能以梦为马,诗茶淡酒。
这个叫作“远方”的地方好像设下了一道结界,与现实两两相隔。受了伤的人去那里疗伤,想要逃避现实的人去寻找慰藉,厌倦生活的人去那里找寻活着的意义。好像去了远方,就能与现实的自己完全切割,就能够做更好的自己。
看啊,远方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地方!
心怀诗与远方,并没错,因为那是人的初心,那是人生活的奔头。可是,出发之前也请先理清楚自己当下的生活。走好眼前这一步,你才能走到诗里,才能走到远方里。
有一个朋友,他上海工作了两年之后,突然说想去外面的时间走走看看,没过多久便毅然辞去了原本体面的工作,去了大理。当时,身边的朋友都羡慕他的这份洒脱。毕竟想去的人很多,可真正有勇气迈出这一步的少。作为朋友,我真的想劝劝他,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这样的风险。但木已成舟,且随他去吧。没有物质基础作支撑,所有的出走都像是场逃离,充满了溃败感。
结果如我们所料的那样,两年后,他返回了上海。该面对的终究没法逃避,因为生活都会一一还给你。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话,谈什么诗与远方都是不切实际的。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也是这么的残酷,对于别人涞说,诗和远方可能是另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你而言,这也许只是美丽的海市蜃楼。想想就好。对于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大好的岁月不去奋斗,不去打拼,哪儿来的资本和实力去追寻诗与远方?除非你只是为了去体验生活。
比如你想去西藏,查查飞机票,光往返路费就得花费上千块,如果选择坐火车,想便宜点可以坐普快,那么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你就需要在憋闷的车厢里度过。到了西藏后各种吃喝拉撒,样样要钱。你说,没钱我可以穷游啊,好啊,那你每天风餐露宿,为人打工,看人眼色,有时半路还会遇到很多不能想象的危机事件,这些,你都可以忍受吗?就算能忍受,你是否已经正确评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所以,如果你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这个月不工作下个月就要喝西北风的时候,劝你暂时把那些漫无边际的梦想和期盼先放一放。清醒一下,打起十二分精神,回到现实。现实是此岸,诗和远方是彼岸,直接“扑通”一声跳河里想要游到对岸去,要么中途就累死,要么体力不支,要么随波逐流离初心已远。
所以说,还是先努力赚钱,先建造出一艘牢固的小船再说。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它可以让我们更优雅地奔赴前方而无后顾之忧。不要为了远方而远方。至少等你做好了准备再出发。也许,有那么有一天,你真的斩断了退路,却发现一切不尽如你意时,你还有资本从新开始,而不至于落得那么狼狈和慌乱。
张爱玲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你的诗和远方有可能正是另一群人的庸常苟且。你弃如敝履的,也许别人却视若珍宝。所以,且行且珍惜吧。
诗与远方是需要心静的。你的心静了,即天涯咫尺;心不静,也是咫尺天涯。
这时代心能静下来也真的是种能力。更多人是眼前都过不好,还一天天想着诗与远方,不脚踏实地把生活过好,天天望着远方有多大意义?
只愿你苦苦追寻的诗与远方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为了逃避现实。
只愿你的诗与远方,钱财不断方寸不乱。
只愿你进可攻退可守。
只愿你真的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