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

昨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很高兴又见到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

第一天,孩子们大部分都是非常积极主动的,但也发现个别存在一些小问题,就是TA需要你的关注,一旦没有关注,TA就会采取一些消极的做法来获得你的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我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懂他们的这种想法,而且竟然没有生气,第一次意识到我这人原来是一个这么温柔的人啊。

为了能够更加理解他们的想法,去阅读了《被忽视的孩子》一书。

以下是我的阅读笔记,希望也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今日阅读】:《被忽视的孩子》

【作者】:

乔尼丝·韦布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著有多部畅销书,包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被忽视的孩子2:改善你与伴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

【今日收获】:

一、为什么情感忽视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呢?

首先它是微妙不可见的,就是可能照顾得很好的一对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很好,但是他会出现情感忽视的现象。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情感忽视,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第二个就是如果有过被情感忽视经历的这些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的痛苦是非常不能理解的。就是他莫名其妙地觉得抑郁,莫名其妙地觉得无意义,或者莫名其妙地觉得想自杀等等。

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出现的症状可能会伪装成抑郁,伪装成婚姻问题,伪装成焦虑或者愤怒,跟周围的同事关系不好。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深层次的,他是一个曾经被忽略过的人。

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被忽视的人,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就他不停地挑自己的毛病,不停地找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


二、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情感忽视”症状

第一,你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第二,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就是我特独立,我谁都不用依赖。

第三,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第四,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第五,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第六,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第七,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第八,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第九,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第十,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第十一,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第十二,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第十三,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第十四,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第十五,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十六,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第十七.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第十八,很难让自己冷静。

第十九,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第二十,会感到内心空虚。

第二十一,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第二十二,很难自律。


那如果这二十二个问题当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这种症状。


三、急性共情失败和慢性共情失败

急性共情失败就是有一个大事发生,但是没有人给他共情,没有人给他缓解压力。慢性共情,就是长期没有,多年以来都这样,这叫慢性的共情失败。


四、不必内疚

如果你发现,你是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你不用自己内疚,因为这不是你的错,甚至如果你是一个忽视了孩子情感的父母,你也不需要过度内疚。因为内疚对这件事于事无补,而且你也要知道,这也不是你的错,你能够给别人情感忽视,一定是因为你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障碍。


五、健康父母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他和孩子有情感连接。父母跟孩子之间有着非常良好的情感连接,孩子遇到了情感的问题,遇到了情绪上出现的变化,他不会躲过父母,他不会不让父母知道,这是连接的重要性。

第二个特征是健康的父母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跟我不一样的人,他是他自己,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不会让孩子来承担父母的意愿,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延伸的一部分。

第三个特征是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是当孩子发出了情感的需求的时候,父母是有回应的。


六、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一: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点是,父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父母在家里边跟孩子是完全不会平齐的。甚至这个爸爸或者这个妈妈,跟他的配偶都不是同一个水平上对话的。他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人,他的典型特点是易脆弱、容易受伤,记仇还推卸责任。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老派的,我们家不许顶嘴,然后绝对服从,甚至有时候会有虐待和惩罚。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是几乎不和孩子有冲突,孩子做什么都行。当一个完全放纵的、被溺爱的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反馈的时候,他一样会在内心深处造成情感的忽视。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

离异/丧偶型绝不是说只要离异,或者丧偶就不行,而是离异/丧偶型的典型特点是不快乐,喜欢抱怨,用离异做借口。就是他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在婚姻的失败或者是配偶的离开。

这时候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快乐和抱怨的世界当中,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不是我爸离开我们,我们就不至于怎么怎么样。这也是造成情感忽视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因为这样的父母,自己本身也很痛苦,他已经没有能量出来去关心孩子们的这种情感世界了。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五:成瘾型父母。

就是父母比如说酗酒、父母吸毒,或者父母做别的什么事有瘾,这都是常见的。这些成瘾型父母的表现常常是过度补偿的,就是经常表现得像两个人一样。你比如说喝了酒以后特别坏,还打人,打完第二天后悔。后悔怎么办呢?我带你去玩,我给你买好吃的。

所以,孩子往往生活在两个极端当中,一会儿对他特别好,一会儿对他特别坏。我们在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太多了。就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进行过度补偿的。这些过度补偿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可预测的人格。就是孩子对他的人格摸不准,得看我爸今天心情好不好,如果没喝酒的话就不错,如果喝了酒我就不认识他了。

所以,这时候孩子的安全感会特别缺乏。他一定是被忽略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六:抑郁型父母。

抑郁型的特点就是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热情,然后不存在,就是根本就好像没有这个人一样,对孩子完全缺乏抚慰。孩子的所有情感都只能够自己收藏起来,因为父母没有这个能量去帮你、照顾你的情绪,父母连自己的情绪都管不好,怎么管你的情绪。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七:工作狂父母。

工作狂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情感和需要都不太重要。所以孩子长大以后的特点是自我价值低。

就这些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照顾,都是通过保姆来实现的,所有的这种情绪上的问题,学校出了什么问题,秘书去解决一下,父母根本不参与。所以这些孩子就会觉得,我根本不重要,我的生活没有价值。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八: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咱们看过那些小孩,小小的年纪就非常成熟了,因为家里边有一个哥哥是生病的,然后这个孩子,还要跟他爸妈一块儿照顾哥哥,自己照顾自己等等,看起来很感人。

但你知道心理学家警告我们说,这些在过小的年纪就已经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崩溃,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会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没有得到的,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他小小的年纪就整天往外付出这些爱,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会追求一个过度的补偿,他会变得无比叛逆,这是照顾伤病家属所带来的这种危机。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九: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这类型父母永不满足,永远焦虑,永远烦躁,永远完美主义。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反社会型父母。

反社会型人格的父母,最典型的特点是没有内疚感,他会用残忍的操纵的手段来控制孩子。操纵孩子,欺负他,恐吓他,威胁他,

或者是用内疚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这个孩子觉得极度痛苦,因为父母没有内疚感,父母觉得我达到了目的就行。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一:孩子即父母。

让孩子给父母做饭,让孩子去负责买菜,让孩子干什么什么,那个孩子早早地就成熟起来了。很多父母以此为乐,觉得挺好的,我们训练得不错,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你要知道他会更危险。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二:“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都是为你好”型的父母,是综合了以上的很多特征。然后这种人在生活中最多。


七、如果一个孩子被情感忽视了,他会有哪些症状?

排在第一位的症状是空虚感,就是莫名其妙地觉得空虚。

【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它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是干扰他们生活的症状。它更像是一种一般的不适感觉,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它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你可能有种泛泛的感觉,你缺失了一些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者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却难以名状。它让你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但是却没有。就你没法投入地享受生活。你不像别人那么没心没肺地高兴,你就总是觉得有一种淡淡的无聊、空虚——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感觉。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一种感觉。他就是不愉快。】


第二个叫作反依赖。

反依赖的典型特征就是恐惧依赖他人,就是一种独自长大的感觉,就是遇到什么事不求人。

【反依赖的标志和信号如下:

你有抑郁的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你长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愿望;即使童年很快乐,你记忆中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其他人说你冷漠;亲人抱怨说你情感上很疏远;你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请求帮助;你在亲密关系中不舒服。

就当你跟周围的人进入到了一种亲密关系,别人跟你称兄道弟的时候,你会觉得怪怪的,怎么跟我这么亲近,这是反依赖的这种特征。他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没事就喜欢一个人自己待着。】


第三个就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明明你挺好的,但是你拼命地就要减肥,拼命地觉得不好看。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的标志和信号:

很难确定你的才能,你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

你感觉到你可能倾向于过度强调你的弱点。

很难说你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问你吃什么,无所谓,都行,都这样。

你不确定你的兴趣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时候,你很快就放弃了。

你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或者换了好几次工作。

你经常觉得自己像一颗卡在圆孔中的方钉,有一种格格不入感,在人多时候最寂寞。

你不确定你的父母对你的看法。】


第四个是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

说起别人的事的时候,就充满了同情的口气,说真不容易,你看人家真是可怜,我们应该都帮帮他们,但是自己过怎么样的苦日子都行。自己再怎么样受苦受累,他都觉得这是应该的。

你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你头脑中总有一个批评的声音,指出你的错误和缺陷,你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加严格。你经常生自己的气。


第五个症状就是负罪感和羞耻感。

你有时候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候感到情绪麻木。你有一种感觉,说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你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感情。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这样别人就不会察觉到。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不开心。


第六个是对自己生气和自责。

一个人整天不原谅自己,整天生自己的气,我告诉你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你反倒会不改,越是不断责备自己,不断地批评自己的人,越是不会有动力去改正,就是这么奇怪。所以,如果你能够对自己放松一点,能够对自己宽容一点,可能你的进步会更快。


第七个就是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

就是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老觉得自己某一个方面是非常阴暗。所以不能够被别人发现,不敢跟别人深交,不敢跟别人敞开心扉地聊自己的事。你可以听别人的故事,但你不愿意讲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觉得,如果有人真的了解你以后,他一定会不爱你。


第八个叫作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他的情感是被忽视的状况下,他是非常难在长大以后恰如其分地去爱别人。他拿捏不好这个尺度,就有可能会像他的爸爸一样,会过度地补偿,或者或者是过度地冷淡,他不知道那个合适的点到底在哪儿。这种舒服的相处,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第九个是自我约束能力差。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那些叛逆的,在街上飙车的,或者是吸毒的这些孩子,基本上家里边的这个症状,要么就是父母忙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管他们,要么就是父母溺爱,或者就是暴力,不断地殴打。


第十个是述情障碍。

什么叫述情障碍?用普通话讲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就这种人张口就发飙,就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火。原因是什么呢?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他唯一能够识别的情绪就是愤怒。他遇到所有令他拿捏不准的这个东西的时候,他都把它变成愤怒表达出来。

这个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状况,而这个东西也是来自于小时候长期的情感忽视。当父母没有跟他做过更多情感交流的时候,这个孩子是不会跟别人表达情感的,是不会用关心的口气,担心的口气,或者是稍微有点着急的口气。不会,他就是直接变成愤怒,他的开关转换特别简单。


最后一个,也是最严重的症状,就是自杀。

大部分的自杀人士,你去追溯他过去的经历,都有着被情感忽视的方方面面的可能性。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定是累积了很长的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情感忽视所带来的问题。


八、改变的阻力在哪儿?

第一个最大的阻力,就是你错误的期待,你想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养成这么一种思维方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你现在希望把它慢慢改过来,怎么可能三五天之内改好。

我们不能够有着超高的期望,这时候会导致你更快地放弃。


第二个障碍就是逃避。

很多人知道有这样的问题,假装不知道。没有,我不是,我不去想这件事就好了。

你不去想这件事,那件事也在,就是荣格说那句话:“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之前就是你的命运。”就是当你没有去面对你的那个潜意识的勇气,没有见到你那个潜意识在你身上怎么作用的时候,它就掌控你的人生。你不知不觉地做错很多事,不知不觉地跟着那个潜意识去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但是你采取回避的态度,那就永远被它所掌握。


第三个就是不适感。

就是不舒服。假如咱们现在拿右手吃饭,吃得很顺。今天我告诉你改了,咱们换左手吃饭,那这中午饭都吃不香,拿左手夹筷子,不会,这就是不适感。但是你就算是学用左手吃饭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你都需要经历这个不适的过程。但如果你拒绝这个不适的过程,你觉得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让我做我自己,我就喜欢孤独,那你就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不适。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阻力,就来自于我们不了解情绪。

很多人都以为,是情绪让我们变成了魔鬼,其实不是,是压力让我们变成了魔鬼。就是我们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错误地把情绪当作了压力,所以当压力掺杂进来了以后,我们才会做出很多非常奇怪的反应。

如果你能够把这两件事剥离,你能够准确地认识情绪。你会发现情绪不是负担,而是必需品。情绪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每一个情绪到你身上来,它都承担了信使的作用,它是给你传递信息的,他是要告诉你一些事的。

就当你这个情绪来了以后,你要先搞明白,这个情绪背后传递的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需求。你要知道情绪背后,就一定是需求,了解清楚了需求,再慢慢地放这个情绪走,这才是应对情绪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总是情绪一起来,就说不生气不生气,没有没有没有,我压住,我修养很好。这时候你发现,你什么信息都没有得到,你根本没有从情绪当中学到东西。

所以,如果人忽视情绪的话,你会生病,会抑郁,会消耗精力,会发脾气,会感到空虚,会有糟糕的人际关系。所以人与人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价值,而情绪是人与人的联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信使。


九、如何改变?

️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

第一步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疗法的第一步,都叫作觉知。就是你都得首先感受到自己的感觉。

这本书里边,有个非常有工具化的方法,给你一个表格,你在这个表格里边填。填什么呢?每天三次停下来,问自己俩问题:第一个是:我有什么感觉?第二个是:我为什么有这个感觉?

每天三次监控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修炼。


第二步叫作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

你要知道情绪没有坏的,不理性的表现是有原因的。这是可以掌控的,不理性的表现往往是发生在压力之下,而不是在情绪之下。当你能够好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的压力反而会减小。

当你产生了一个感觉,不要责备自己,不要老想逃避,不要老想压制,不要老想尽快摆脱,而是要观察它,观察它是很重要的。


第三步,学习有效地表达感觉。

我们很多人不会表达,你比如说夫妻俩吵架,你很生气。这时候很多人的表达方式是,你是个混蛋,你是个混蛋,根本不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感觉是在指责别人,我们通过指责别人的这个方法,似乎让我们减压了,觉得不是我的错。因为我们小时候经常被人指责是我们的错,所以我们就只好不断地指责别人,说是你的错,是你的错。

但实际上这时候你发现,人际关系也变得更糟糕,你的情绪也变得更激烈。它根本不助于你情绪的舒缓,这时候你如果能够学会表达情绪说,我真的觉得很生气,我此刻觉得很委屈,你的话让我觉得很孤独。


第四步叫认识,理解,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这里边最好的练习场所,两个阵地,一个是友谊,一个是婚姻。就是你和你的闺蜜,你和你的朋友,然后你和你的婚姻的伴侣,在这些人当中去尝试识别情绪,然后谈论情绪,表达情绪。然后自己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情绪。


这是改变的第一步,首先不要排斥情绪,不要恐惧情绪,要接受它,观察它,然后让情绪给你带来信息,让情绪给你带来改变。


️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叫作关爱自己。

什么是关爱自己呢?

就是你首先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学会说“不”。

当别人跟你说很多事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没时间,不行,对不起。你会发现,你原来没有勇气说这么多的“不”,当你说了这些不以后,你发现别人也能尊重你,他们会找你的节奏,会配合你。

第二个你要学会寻求帮助。

当你扛不住的时候,当你这事觉得不行的时候,张口问问别人,寻找一下我们所说的第四种人际关系,找到那种能够给你带来足够支撑的人。

除了将自己放在首位之外,第二个关爱自己的表现,就是调节饮食。一定要重视吃的东西,千万不要乱吃。

第三个就是锻炼身体,养成规律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你要找到一个锻炼身体的方向,然后学会休息和放松。


除了关爱自己外,我们还要做的事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这本书里边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叫作三件事计划。

什么叫三件事计划呢?每天列出三件自己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列下来三件特别想做,但是今天不做的事。忍住别做,把它列下来。

每天找出三件自己不愿意做,但是要去做的事,再找出三件自己特别想做,但是不应该做的事,记下来。记下来以后,用清单的方法画勾,把这六件事做了。这个叫作三件事计划。


第三个办法叫自我安慰,就是找到一些自我安慰的办法。


最后一个就是学会同情自己。

学会同情自己,就是别对自己有那么高的要求,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


把这四招学会,关爱自己、提高约束能力、自我安慰、同情自己,这时候你发现,我们就能够逐渐地摆脱那个被忽视的状况。


十、让忽视问题减少的两个抓手

第一个就是重视情感。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他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让他识别各种各样情感类的词汇,他才能成为一个情商高,能够对别人产生共情的人。

第二个就是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己的工具,当作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讲,说妈妈没有上过一个好的大学,你一定要上一个,就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这个孩子身上。他承担了一个跟他无关的责任。他非得要完成你的某一个梦想,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希望给到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给到他们更多的爱,我们自己要先把自己疗愈了,先学会关爱自己,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约束力,善于表达情感,沟通情感的人,这时候整个家庭就会和睦很多。


【今日应用】:

1、情绪背后是需求,了解清楚了需求,再慢慢地放这个情绪走,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每天三次监控自己的感觉。

3、三件事计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