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围城》,人尽皆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局经典名言,便想,这本书应该是全方位叙述男女婚前炽热的爱情,婚后打打闹闹和努力逃离的故事,那就错了!
每本经典名著,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好比《白鹿原》,离开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故事就没有那么精彩。方鸿渐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三八年中日战争前后,那么认为小说难免会一定篇幅去描写当时下的中国社会现状和人生百态,那也错了!
我想《围城》通过描写主人翁方鸿渐纠缠于几个女人、围绕着几个男人和几年求职路的心路历程,以此表达现实世界里“一种人趋之如骛、而另一种人努力逃离”的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方鸿渐出国留学,得益于指腹为婚的周家,经营着不大不小的银行,在时下的中国上海,已经是处于中上等,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又有些良好的教育条件,资助这未来的女婿出国深造,然而方鸿渐却一路走得太容易,根本没能用心学习,自哲学系转至国文系再至社会学系,最终买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归国途中游轮上,短短几日,先是与“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纠缠,在鲍小姐中途下船后又与大学同学苏文纨牵手,到达上海后又相中苏文纨表妹唐晓芙,拒绝苏文纨又被唐晓芙拒绝后,又与寄住的丈人家发生不快,遂毅然决定与“同情者”赵辛楣去往远在湖南的三闾大学就职,最终与同行的孙柔嘉结为夫妻,故事的最后才描写婚后的不适与困惑。
博士文凭是买来的,可见方鸿渐不爱读书,不是博学多才的人,小说也没有交代他有多么的风流倜傥,然而他却得到了很多女人的喜爱,我想他的优点应该是一个有文凭、有知识、不同流的多情种。
有文凭,的确是留学回来,且丈人家的金钱使得“博士学位”的他在上海一定范围内名声大噪;有知识,对于哲学、国文和社会学都有一定的掌握,至少在这几个领域有谈资;不同流,不喜欢装逼卖弄的曹元朗,不喜欢擅长投机取巧、故弄玄虚的褚慎明,不喜欢庸俗贪财的李梅亭,更不喜欢把学术和政治搅在一起的三闾大学高松年、汪厚处一干人等。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不敢因拒绝不喜欢长相不好的未婚妻而惹老父亲不高兴,不敢断然拒绝暗里挑逗自己的苏文纨,不敢疯狂追求挚爱唐晓芙,最终又不好拒绝孙柔嘉的柔情蜜意而掉进她为自己设下的圈套。方鸿渐懦弱,没有明确的生活和情感目标,学无所成、居无定所、情无所终。
方鸿渐刚开始对孙柔嘉并无好感,只是在同行路上一个女性而已,何况当时自己还沉浸在失恋痛苦之中。然而,一个女性的存在,就如同滴入清水中的一滴红墨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侵蚀整个空间。特别是赵辛楣偶尔的玩笑,让本身就有弱点的方鸿渐渐渐将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在别人追求她的时候顿觉醋意,而孙柔嘉又是特别有心计的女人,时不时来征求他的意见,让方鸿渐觉得自己是她的人、保护者,于是在高松年、孙厚处的敌对人前自投罗网,成为了孙柔嘉的未婚夫直至丈夫。当然,这与主人翁当时的处境是分不开的。
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孙柔嘉的感情始终是被动的,终不得好,他最理想中的女人该是唐晓芙,唐晓芙直爽无心机,唐晓芙听到苏文纨的挑拨,对方鸿渐的种种表现觉得失望和恼火,恼火的是自己喜欢的男人的不好被另一个争风吃醋的的女人说出来,于是臭骂了方鸿渐,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然而在挫折面前,方没有选择理性的分析和执着的追求,而是逃避,这终将是他的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文学作品不是我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的,只是第一次看完后将自己的认知、所思所想写将出来,以便日后进一步阅读原文、观看电影,进一步对加强对作品和对人物的理解。
经典语录: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