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面对孩子的学习,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在孩子的成长中,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1、做仆人
当孩子学习时,不是担心孩子累坏了就是担心孩子坐久了,生怕孩子因为学习累到,急于让孩子放松,带孩子去看看电影串串亲戚。他们以自己想当然的理论来支配孩子的活动,认为是在辅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实则是在鼓励孩子在困难面前妥协,对孩子抛出难以抵挡的诱惑。就像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样,父母的糖丸是那么不请自到,哪个孩子不巴望呢?
2、做恩人
当孩子如父母所愿时,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当孩子抗拒逆反时,父母则会感到无比失落。其实,父母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缺少一颗平常心。父母往往感觉自己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长大,孩子就应该听话、顺从、懂得感恩。当孩子表现得不合自己的心愿时,父母的灰心丧气自然难以言表。
首先,孩子与父母,一个是弓,一个是箭,各有所职,共同完成造物主赋予父母的使命。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父母的职责是尽自己所能去协助孩子飞得更远。孩子是希望的承载体,他们注定要离开父母,而且走得比父母远,去父母所不及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敬爱的长者,但千万莫以恩人自居,孩子承载着使命而来,任何加诸其身上的贪求的枷锁只会束缚了孩子。
父母在养育孩子、照料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概从来没有想过将来可以得到孩子的什么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出于天性,出于本能,从来都不是自私的。
因此,父母要对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是有爱心、有孝心,懂得反哺的道理的人。我们不要做孩子的恩人,要做孩子的朋友。
3、做教官
现实中有这样一群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的骄子,来到军营经受过洗礼和锤炼,最终都能成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于是,有很多家长会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在家里运用这种铁腕,让孩子变得像坚强自律的战士般不畏困苦,学习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然而,孩子的心何其柔软,性情何其奔放,不能与已成年的青年相比。
4、做朋友
孩子的身心都需要呵护、滋养,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与社会交融,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需要的是懂得用智慧解决困难和满怀爱与信心的一代,父母如果从小就教育孩子这样处理问题,那么孩子长大后便会形成习惯。
孩子与成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关系是平等的,只是相处的方式不同于成人。人们即使居住在人潮汹涌的都市,还是会有内心的孤独。朋友有如寒冬里的阳光、干旱时的雨露。孩子也是一个小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孤单更是难免。只有父母,才能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和依靠。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学会鼓励和表扬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感觉很满足,总是不吝惜表扬孩子,而等孩子上学了,父母却总叹息孩子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是孩子变得愚笨了吗?当然不是,孩子还是那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问题在于家长的心态改变了。
孩子上学后,父母总是忍不住去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于是,批评说教总是多于鼓励和表扬,其实孩子只要尽力了,他的学习成绩不论处在什么名次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
2、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希望总比失望多得多
孩子难免因为贪玩或一时的错误惹怒家长,招致父母的失望或批评。然而,父母一时的消极情绪却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让孩子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不当的言语对孩子影响深重,轻则自责,重则自弃。为了让孩子内心保有一片希望,应该经常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希望永远比失望多得多。
3、不要以大欺小
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基本上没有第三方为我们裁定谁更有理,父母往往为了面子或尊严,大展家长权威,不占绝对性优势不罢休。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何尝没有面子和尊严?一定要知道,在道理和正确面前低头并不耻辱,让孩子从小养成讲实话、求真理的好习惯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节:奖励?还是惩罚?
吸引孩子学习靠奖励的行为,容易误导孩子将来的社会行为,孩子有可能认为所有的付出理所当然都要有物质的回报。过多的奖励甚至会误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过高估量,社会一旦给予他的回报与他期望的有差距,他就会感到心理失衡
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然起舞,支撑他们,给予他们力量的应该是父母正确的引导。用物质去收买孩子,那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迷失在物质的享受中。
不论对成人还是对孩子来说,在物质淡出他的眼界时,他才能够让精神财富成为他追求的主流。父母可以主动地、刻意地让孩子远离物质的诱惑,尝试让书籍带给孩子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惩罚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当面对错误时,重要的是认识与改正,而惩罚却让孩子将主动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放在一边,被动地接受惩罚。这就好像孩子正在成长道路上快乐地前进时,半路被无故地抽了鞭子,让孩子驻足惊恐。如果问惩罚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只有两个字“害怕”。
每个小孩子天生都会努力,不管是错是对,他会为成长中的每一件事而努力,就像孩子小时候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放声大哭一样。孩子由内心的需要的努力是自然而不遗余力的,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惩罚不能改变孩子的内心,惩罚的结果或许让孩子被迫改变了行为方式,然而试图让孩子为免于惩罚而努力却是一种妄想。发射如果没有原动力,怎么可能击中目标呢?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目的无外乎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其实,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已经能够让聪明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产生愧疚,这已经是孩子一种失败的体验了,随之而来的是改正的决心。疾风暴雨般的惩罚只能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更强烈的抗拒,忘记了事情的起因,集中精力应付惩罚,反而让孩子本有些自责的心变得坦然。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他做的事情、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他做得多肯定也容易多出错,如果惩罚总是不期而至,孩子会为了减少被惩罚,会尽量少去做可能出错的一切事情。对惩罚的害怕会让他裹足不前,不愿意去做带有冒险和探索的事情。正因为成人社会广泛地存在惩罚,比如刑法对犯罪的人的惩罚,比如自然灾害对生态破坏的惩罚,让人们意识到惩罚是让人意识到自己错误并不再将错误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然而,成人世界的惩罚是由于某种不符合自然规律或违反社会准则的不当行为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愚蠢行为造成了较大损失和后果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和现象,它并不适用于孩子。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为孩子寻找学习的振奋剂
战胜一切困难、艰苦奋斗的勇气来自哪里?只有精神、信仰和责任让他们屹立不倒。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十年寒窗苦时,何尝不期冀强大的精神支撑,给他足够的理由去奋斗。只是他们还小,在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时已然迷失在父母和社会放出的各式烟幕弹中了。
2、内驱力给孩子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们往往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孩子刻苦学习上面,却忽略了提醒他要学习的真正原因。任何短浅的、狭义的目标都不能让一个孩子去持久地为之奋斗,我们为什么还不告诉孩子自己生来的使命?他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为什么要离开家长的羽翼而自强独立地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实际而又极重要的问题,不应该被草率回答。
可以让孩子了解历史,看历史翻天覆地的改变,看时代风起云涌的演变,看什么是大浪淘沙的主流,看什么是隽永不朽的精华。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和可歌可泣的壮举。让孩子知道身边的生活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奋斗的结果。让孩子的心灵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而渴望尽早地融入未来。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要逐步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他,他迟早要认识完整的世界。当他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都像他的身边那样宁静祥和,这个世界还存在贫困和落后时,善良的孩子就会鼓起勇气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孩子虽然还小,但不妨碍让他们早些熟悉人类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让孩子的目标变得远大,让孩子的意识跳出有限的范围,升华到无限的时代中,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学习,那样孩子才会动力十足!
3、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让孩子如虎添翼
孩子面对日渐繁忙的学习有时候难免会手忙脚乱。父母是过来人,更容易站在各种角度看问题,那就帮助孩子理理思路,调整一下方法。如果不善此道,至少可以多看一些教育专家的书籍,但千万别做一个时刻跟在孩子背后的扬声筒,只会催促唠叨。面对学习,孩子需要的是智慧的引导。
第三节:谈语文的学习
1.请善待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学好语文的关键,拥有想象力的孩子对文字有着特殊的领悟力,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文字,组成美丽的词句,描摹出事物原本的状态,形成一篇动人的文章。
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是获得想象力的前提。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映照在他们内心的事物无比灵动美妙。因而不要把成人世界所谓的知识观念灌输给孩子,要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想象,去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2.把识字做成快乐的游戏
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
3.课本里的营养并不够,学好语文需要多读课外读物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什么书适合孩子课外阅读?
父母应该因势利导,选择那些相对轻松诙谐、好看耐读的书籍给孩子读。此类书籍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下接收知识,与此同时还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减轻学习压力。
建议:父母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阅读,对于孩子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语句,不要马上就给他解释,而是联系上下语境,引导他去推测、意会,井且在他弄明白的基础上,再适当地拓展延伸一下,目的是让他能触类旁通,不拘于一点。只要做到坚持,慢慢地,再厚的书籍也会被一页页地读完。
第四篇:谈数学的学习
如何学好数学呢?
1、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生活身边体验处处有数学,比如数字,比如人民币。
2.千万不要记忆公式
在学习上懂得了“勤奋’,做到了‘努力’,也还必须得法。这个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弄通’,要‘理解’,切不要死记硬背。
引导孩子活学数学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
第一个:转化猜想(七巧板游戏)
第二个:操作验证
“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这里的做就是指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能够使理论得以验证。
第三个:观察比较
教会孩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着让孩子找出数字、图形之间的联系,还要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以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促进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即便孩子是在做游戏,也要尝试让孩子总结经验,发现其中的道理或奥秘。
3.错误都出在小地方
从小就告诉孩子,你面对的问题越大越难,你就越需要注意细节,以免功亏一箦。而是否注意细节,往往来源于习惯。
粗心会变成一种行为方式,演变成凡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成为真正的“马大哈”。
怎样才能改善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呢?
细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也是一种习惯,是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它与人的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在孩子偶尔不粗心的时候马上表扬他,强化他的细心意识,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一段时间后,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很细心的。慢慢地细心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其次要养成“有序”和“有条理”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细心能力。
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来要求孩子。比如要求孩子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餐具,洗漱的物品做到物归原处。做家长的要不断地提醒、指导,并配以适时和恰当的鼓励。一个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多次重复,有时需要你反复与孩子一起做同一件事。
最后,排除干扰,是培养孩子细心不可少的因素。如果孩子在专心做题时受到过多的干扰,就会心绪烦乱,情绪不稳,极易涣散注意力,很难做到全神贯注。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做题目,父母要绐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边写作业边玩耍,也要适当地向孩子传授一些记忆和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教会孩子懂得自我调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孩子一旦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专注地做数学题目,那么粗心导致的错误概率一定会越来越少。
总结就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提出要求要坚持,不能一时松又一时紧。
第五篇:谈英语的学习
如何能学好英语呢?
1、从简单的故事开始,让孩子爱上英文阅读
注意:
第一,让孩子自主选择爱读的故事
第二,我们还要鼓励孩子用英语讲故事给你听。
2、说英语—关键在于第一次张口
首先,注意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
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8岁以前,临界年龄是12~14岁。
最佳年龄:具有最高的语言敏感度的年龄,只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学好语言了;
临界年龄: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很难学习新的语言了。
学英语的时间不能太早,要等孩子具有一定的母语能力后才能开始学英语。
学英语也不能太晚,一旦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将导致以后必须花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相同的技能,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很不利。
其次,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英语会话环境。
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天天练,时时用。多练才能熟练,熟练才能生巧。
父母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备注:在家里多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和孩子一起看一些英语动画片。
第六节:宝贵的“为什么”。
爱因斯坦著名的“大圈小圈”理论吗?一个人的知识好比是广阔的天地里的一个圆圈所能包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圈,对于整个知识领城来说,都是很渺小的。知道得越多,圈子越大,与圈外未知世界的接触也越多,所以不知道的会更多。
孩子的提问是孩子怀疑精神的体现,是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发端,思考诞生了发问,发问会促进实践,实践又反过来证实思考,在这个“思考一发问一实践—再思考”的反复循环中,孩子的思维力、表达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相应地提升,对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为什么”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1、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保持问“为什么”的习惯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当他决定一个人独立地做一件事情时,父母的关心应该不露声色,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支持,在孩子失败时不大惊小怪。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自由独立的,而又不是孤立无援的。这样,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孩子还会勇敢地提出来,去勇敢地寻找答案,勇气和兴趣始终陪伴着孩子的成长。
2、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善待孩子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他们会多视角,宽范围地提出问题,除了对于科学知识的问题,孩子还会对许多的身边事、社会现象成人行为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会认为某些现象难于向小孩子说清楚,于是就一句“小孩子别问那么多”给打发了。如果父母不让孩子问,那孩子的问题就消失了吗?不会的,孩子会去找别的机会弄清自己的问题,但那时父母就无从知道孩子得到了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你曾经拒绝与孩子探讨,孩子也不会将自己的答案与你分享。
然而,孩子往往问的有些问题虽然是父母难以解释的,但都是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些重大问题,此时不解答,或许父母就失去了为他解答的机会,而孩子虽然最终在其他地方得到了答案,但是并不能分辨真假,可能就照单全收了。这样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人生观、世界观上的伤害而父母却仍浑然不知。
当我们真的不懂时,不要因为面对孩子信赖的目光而羞于说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诚恳的坦白会让孩子感到你对他所提出问题的尊重和认真,不仅更大地激发了孩子找到答案的兴趣。
而且让孩子学到了实事求是的品格,这不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是可贵的精神。而父母不懂装懂,早晚是要被实践揭穿的,不仅丢了自己面子,也误了孩子的认知,甚至容易将孩子引入浮夸的歧途。每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眼中还是最全能的老师,父母的教导孩子一般记得很牢。如果教错了,孩子可能就一生将错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