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差不多” 思维 筑牢作风建设根基
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最终因 “红糖白糖差不多”“医牛医人差不多” 的敷衍态度断送了性命。这个百年前的寓言,至今仍在警示我们:作风建设中若滋生 “差不多” 心态,小则延误工作,大则酿成祸患。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破除 “差不多” 思维,既是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差不多”看似是无伤大雅的处事习惯,实则是责任意识的 “腐蚀剂”。在基层工作中,有的干部将 “大概完成” 等同于 “圆满落实”,把“基本到位”曲解为“完全达标”。比如,面对群众诉求,满足于“已经回复”却不问“是否解决”;落实政策文件,止步于 “传达下去”却不管 “效果如何”。这种 “打折扣”“搞变通” 的工作态度,看似与标准只差毫厘,实则与群众期待相距千里。须知,作风上的 “小缝隙”,可能成为侵蚀公信力的 “大缺口”。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差不多”的背后往往藏着“差很多”的隐患。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的古训,到航天工程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严谨,无不昭示着精准较真的重要性。当年,焦裕禄在兰考治沙,对每一株泡桐的栽种位置、每一条沟渠的走向都亲自丈量;谷文昌在东山县造林,对苗木成活率的要求精确到百分之一。正是这种 “锱铢必较” 的较真精神,让他们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不朽丰碑。反观现实中一些安全事故、工作失误,往往源于最初 “差不多就行” 的松懈。
破除“差不多” 思维,关键在于树立 “极致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对细节的执着上 —— 就像工匠打磨玉器,反复雕琢直至完美;体现在对标准的坚守上——如同科研人员对待数据,一丝一毫都不能偏差;更体现在对责任的敬畏上—— 深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不是口号,而是点点滴滴的扎实行动。党员干部当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把 “差不多” 从工作词典中彻底删除,以 “过得硬” 的作风诠释初心使命。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容不得半点懈怠与含糊。每一个“差不多” 的念头,都是作风滑坡的开始;每一次对 “差一点” 的纵容,都是对责任担当的亵渎。唯有以 “吹毛求疵” 的态度对待工作,以 “精益求精” 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作风建设的熔炉中淬炼出真金,为事业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