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之论义

《入行论》讲记之论义

我希望这次参加学习的人,不仅要通达颂词的意义,而且也要看无著菩萨的科判及讲义内容。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以前看过这本书,颂词也学过,科判也背过。”不要这么想!学习论典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态度没有摆好,你的学习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学习五部大论,你一定要背诵每部论的颂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们讲过《入菩萨行论》,当时用的科判是华智仁波切的“明镜义”,这个科判分得相当好,后来《入菩萨行论广释》也是用了这个科判。这次我们不用那个,而是用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来进行宣说,希望各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该记哪些内容。尤其是我们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数人都背过《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希望你们这次一边听讲,一边随堂把颂词背下来,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颂词没有背好,内容恐怕解释得不是特别清楚。

=============================

编者注:根据上师的开示,有师兄发心总结了我们修学入行论的一些方法,末学感觉很好,编辑分享作为参考借鉴。师兄们若要转发请慎重!

上师开示了照藏传佛教的学习传统:

总述:

一、首选要背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熟悉科判是如何立的,整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

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

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

五、把佛法的名相转换成生活中的语言;

六、理论联系实际。

详述:

一、重视背诵

问题:除非学习时产生特别深的共鸣,一般情况下一个星期后就会把所学的东西忘干净了。

原因:佛法的思想往往与人们熟悉的思维方法相左,人们对此还要有个从陌生到熟悉,进而到稳固的过程。

现象:所学的内容,在事后即使能回忆起来,也只是觉得脑海中有一个隐约的印象。比如学习了“安忍品”后,再遇到不乐意的事时应该有足够的方法应对,但有不少人只知道要忍,却想不到此时此境的相应安忍方法,只有强忍,于是忍得很悲壮,很痛苦,这样和没有学习“安忍品”并没有什么区别。

原因:实际上是犯了“五种不持”中的“持义不持文”,等于浪费了寂天菩萨的教言,浪费了学习所花的时间,也浪费了上师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背诵效果:再遇到不乐意的境遇时,相应的颂词会自动在脑子中呈现,提醒自己合理的应对方法,从而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尝到过甜头的人会更自觉的去进行背诵。

二、重视科判

问题及现象:《入行论》、《广论》的篇幅都很长,学习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学多了反而不知道学习了哪些内容。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每个句子都不错,上师的讲解也很精彩,但学完后感觉所学的佛法不成体系,似乎学习的大都是相似的内容,有时候会疑惑有些内容已经学过,为什么还要重新出现。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明显。

解决方法:将颂词与科判结合起来,原先很模糊的意思清晰起来了,找到了这些句子里严密的逻辑关系。颂词就象是一颗颗珍珠,虽然各自都闪闪发光,但在没有足够的鉴赏力的初学者看来,却象一盘散沙,看不出太多的美感。而科判就象是金丝,能把散落的珍珠丝丝入扣地串联起来,组成美丽动人的珠曼。

上师在法王座下也是特别注重科判,揣摩科判前后的关系,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三、注重复述

现象:在一个星期前学过,甚至作了热烈讨论,等到再碰面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两种方式:

1、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随机请居士们复述这刚学过的内容。这种做法促使大家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并能当场解决不理解或误解的内容。

2、第二次上课开始时,请居士简单复述上一次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能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使大家回家复习。

四、大家讨论

学习的重点在讨论,并把书后的题目嵌入到讨论中。对颂词的意思有了更深的体会,也知道了佛法应用在现实中的标准。

讨论中的问题:

1、夸夸其谈;

2、沉默寡言;(1)老年居士:怕被人笑话。(2)怕得罪人,居士圈里是非多。

在使用上述四种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发现要注重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五、把佛法的名相转换成生活中的语言

佛法中的很多词,如果没有解释,我们也很难一下说清楚他们的意思,比如:随喜、相续、殊胜、世俗谛、胜义谛、无遮、非遮、菩提心、五蕴、无常等等,有些词已经念叨得很顺溜了,但对它们确切的字面意思仍然模糊不清的人也不在少数。

有些词,即使已经知道字面上的确切意思,但在生活、修习中到底作何对应,意味着什么,也不是能轻松了解的。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在遇到佛法中新的概念时,能快速了解其字面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意思,可以避免误解,扫除障碍,大大提高闻思的成效,相应地也能有效地提升学佛者的素质。

比如理解“菩提心”是学好《入行论》的基础,但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菩提心=觉悟心

=成佛的决心(对凡夫而言,是世俗菩提心)

=为使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明白了一切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后,得出:)为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明白了十法界中唯有佛陀才最享安乐,而推出:)为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佛陀的安乐而成佛的决心

=(此目标宏伟,非一般力量能实现,而得出:)我强烈希望获得佛陀的智慧与方便,来使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有情获得最大的佛陀的安乐而下的决心。

六、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广论》的“中士道”,宗大师讲到:“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并在其后指出这种错误的结果是,虽“欲求解脱,亦惟增上慢耳。”

根据宗大师的这番开示,每个人检视了自己学佛的真正目的,最后的答案不出下面几条:为了减少烦恼、为了快乐、为了不再受生活的牵累、为了安详、为了宁静……也就是说,我们的眼光其实都落实在今世,很怀疑我们这些学佛人如果在今世达到了这些目标,会不会把进一步学佛的计划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了。对照三世道的发心,这连下士道的标准也没有够上。

这个结果,对我们大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们继续分析,如果我们学佛的出发点不做出调整,不把眼光放远,则象宗大师指出的那样,越学离解脱就越遥远,就象南辕北辙,越使劲离目标越远。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个作业:“自我否定”,既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背离了解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佛法中,我们就要不断地检视自己,不断地把背离解脱的思想和行为纠正过来。否定的内容就包括自己做事情的出发点、脾气、习惯、思维模式、甚至爱好等等。这个作业使我们获益非浅,一是发现了生活中原来自己离佛法的要求是那么的远,二是原来解脱的心要运用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困难。

如果能坚持以上的学习思路,相信那种口头禅佛法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社会上一些企业的员工素质培训也有很多独到的方法,如模拟场景,鼓励学习后交流感受等等。只要我们抱着让学习产生实效的目的,肯定能找到越来越多适合我们的方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颗桃子。 一颗水煮蛋。 一片南瓜馒头。 一份麦香坚果炒冬瓜。 一杯椰奶咖啡。 做法: 之水煮蛋☞冷水下锅煮七八分...
    柃柃森阅读 470评论 2 4
  • 高能和高分齐飞 重点是学方法,练能力,养习惯,提素养
    行走的fish阅读 193评论 0 0
  • 从进入健身行业大大小小预售也经历了四场了,也变了很多,反而现在做业绩还迷茫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可能是变成了老油条...
    玩笑太逼真阅读 202评论 0 0
  • 【三十六骑】目录(连载更新中) 【上一章】三十六骑(19)三十六骑 前情摘要那队伍里有人在马背上高唱起歌来,应该是...
    念远怀人阅读 2,667评论 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