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父亲两次住院。我正好是假期,陪床送饭自然责无旁贷。
父亲刚刚出院不久,母亲又住进了医院。自然,仍然未开学的我又是主力军。
父母两次住院不是同一个医院。父亲住院,需要手术,选择了市人民医院。母亲属于老年病,选择了市中医院,中药配合治疗,报销比例好像要高一些。
因为父亲年纪也大了所以,陪护父亲的时候,同一科室病号大都是退休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偶尔有从乡下来住院的,都是儿女事业不错或者是年轻时在村里也是干部之类的。言谈之间,自有从容。很少听到担心医疗费用的话语。都很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只要对病情有利,基本不会考虑费用。饮食方面也比较在意。记得有个老爷子,叮嘱他的女儿要送牛肉洋葱饺子,要配着捣的黏黏的蒜泥。饺子要怎么样放才能不会黏在一起,蒜泥要用专门的碟子,不要用塑料袋装。虽然父亲吃饭不挑剔,一日三餐我们儿女也尽心尽力,努力让父亲吃的有滋有味,营养丰富。
可以说,在陪护父亲的这一段时间,我所感知的觉得就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都工作稳定,生活富裕。我以为,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
走进母亲住院的这所医院,立刻就感觉到人员的不同。大厅里,电梯上,基本上都是农村人。穿着打扮不再讲究,看不出颜色的旅游鞋,皱巴巴的裤子,花色斑斓的上衣,告知了他们的来处。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古铜色的皮肤,手背上的血管虬龙般扎眼……。
病室外面的走廊上,穿行着形形色色的陪护和病号。我观察过,大多数人都偏瘦,皮肤黝黑,感觉衣服都是挂在身上的,花色式样以及质地带着浓厚的低劣气息。
陪护几天,与其他病友以及陪护人员就熟悉了。靠窗的阿姨,一直与儿子儿媳一家住在一起,诸多不便。但是谈起房子,唯有感叹:“太贵了,哪能买的起啊。”她的老公,目前在一家公司里做点事情,月薪3000左右,不能天天请假来陪护。她的儿媳,目前没有工作,在家照看两个孩子,她的儿子自己做事,忙的从来没有时间来医院探望。所以,每当我生活优渥拥有好几套房子的嫂子送来精心制作的饭菜时,她总是感叹我母亲的命好。
中间床铺的阿姨,来自城郊,不肯浪费一点粮食。孩子送来的面条,吃不完,下顿的时候,即使坨成一团,加点热水也要吃掉。其实算起来,她家的收入并不低,两亩的茶园,一年的收入怎么也得几万块。可是算算投入,以及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最重要的是,她没有稳定的像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虽然我父亲的退休金不高,可是依然让这位阿姨羡慕不已。
穿梭在这所医院,我看到的都是我生活以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感知不到的艰难困苦,有我不了解的无能为力……。
两所医院的陪护生活,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感悟和体验。无论身处那个阶层,都要认真努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