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一、循序渐进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读书要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
朱熹批评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
二、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分纭”,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涵,沉浸;泳,游于水中。
三、切己体察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读书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融会贯穿各方面的知识,达到系统透彻的理解,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四、熟读精思
“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遍自是强一百遍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批评有些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
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不要死啃书本,要注意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五、著紧用力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具有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