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演郑琼,做的纪录片《出路》讲述了三个孩子的不同命运。
农村少女马百娟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贫困野鹊沟的女孩。十岁那年,她才被校长游说上学。学校只有一年级 和二年级,少数几个孩子。由于贫穷、缺水,家庭消费每年低于五十元,一年只能洗一次澡。
放学后,割草、打柴种地等农活在等着 她。喜欢念书的她在作文中写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了去北京上大学,将来打工能每月赚一千元,给家里买面,挖口水窖。
15岁那年,她辍学了。由于年龄小,找不到工作。父母认定了“嫁人就是唯一的出路”。最终,马百娟嫁给了在同村从事陶瓷工作,日复一日吸着粉尘的表哥,并早早地怀孕了。
北京少女袁晗寒
“一代搞制造,二代搞金融,三代搞艺术”,这是袁晗寒的家庭轨迹。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北京某名校念书。学过钢琴、舞蹈、美术,最终选择了美术。
高中留级,仍有几门功课不及格,选择了休学。在家里看书、看电影打发时间。选择了铜锣巷一间铺面开酒吧。两万的租金,在父母眼里只是“就当交学费了。”
酒吧没多久就倒闭了,袁晗寒去德国留学,在杜塞尔多夫就读艺术方向的硕士。全世界顶级学者、艺术家来这里讲学,有着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资源。袁晗寒并不特别当作一回事。
从德国回来,袁晗寒去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实习,注册开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做起了CEO。父母没有指望她事业成功,觉得只要她自己喜欢就好。而她自己,开公司与当年开酒吧一样,没有压力。选择学业、职业或者其他,是可以随时换目标的。
小镇青年徐佳
湖北小镇青年徐佳,是属于 农民工二代。父母在大城市打过工,看过很多脸色吃过很多苦,也见过世界。父亲因开着亲戚的卡车在山上滚下来出事去世,母亲打工独自养着徐佳。
徐佳高考两次失利。母亲认定“即使是打工,也肯定要文凭高的。”徐佳背负着家人的希望,选择了第三次复读。每天五点钟就骑车赶到学校,沉浸在各种教辅资料里。到临考的时候,由于压力太大,身上冒冷汗,手不住地发抖,条件反射地眨眼、吞口水,甚至想过轻生。
最终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的徐佳,在周围的同学玩手机、逃课的情况下,徐佳还是很老实地待在课堂上。毕业后进过保险公司,最终去了一家电力股份公司。在武汉有了房子,车子,娶了妻子,晋升为中产阶级。
2
电影当中的这三个孩子,代表着不同阶层。无数个“她们”的命运,一直在身边上演。
前段时间回乡下老家,遇到了小学同学c。
c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持“读书无用论”。当时我们村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五年级就得转学去外村读书。c父母不支持她念书,四年级读完,就安排她进了乡镇一家私营皮鞋厂。
c十六岁,与皮鞋厂一个送货的男工人恋爱。在其他同学正读高中的时候,c结婚生子。
c的女儿F,也没有读几年书。F十多岁在沿海打工,未婚先孕。由于未到法定婚龄,她偷偷生了孩子M。前年F补办了结婚手续,去年离婚了。
现在,c在家带着外孙M。M吵闹,c一把将手机塞到外孙手中,脸上颇为得意地说:“你看我这外孙,脑瓜子好使!很多游戏我看不懂,他可以随便玩。以前我女儿每个月给他手机充一百多元的游戏费,现在他都不用他妈妈操作,自己可以弄了。真是个鬼精灵呢。”
当年的小学同学Q走了截然不同的路。Q的父母是老师,希望她好好念书。Q也确实喜欢读书,这些年锲而不舍地念到博士,在一个大城市上班,薪资早就够她过中产阶级的生活了。
她与尚在读小学的儿子y聊天,一会儿是物理学,一会儿讨论沈从文和鲁迅的作品。出生于书香家庭的y,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他喜欢昆虫,一动不动观察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上网查找,却很少玩游戏。相关的知识,小小年纪的他娓娓道来,颇有点小学者的气质了。
回看我们身边,那些早年奋斗的朋友们,她们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一定不在少数。
可见,电影《出路》里的故事很平常。
是什么导致了人物命运的不同?地域制约,父母文化、见识的制约,个人的努力……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最后导致所走的路千差万别。
如何跨越阶层?平常人的出路在哪里?观众很容易就能得出:努力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父母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
3
如果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小说,只宣扬单一的价值取向的话,那是失败的。
导演在采访中,也否认了阶层说。
郑琼这样解释道:“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一样。我的电影,并不是为了表达这个社会隔阂,而是向大家展示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这个社会更多一些融合和理解。有朋友看了电影,说:‘我今后要对我家的保姆的态度会更好一点。’”
“出路是:打破成功学,打破这种权利文化带给你的枷锁。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社会外衣脱掉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可以融合的。苔米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开花,开得像牡丹一样香。”
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徐佳无疑是鸡汤的核心。正因为他努力,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连徐佳自己也说了:“我知道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我也接受这种不公平。但是通过我的努力,我想我的下一代,或许能过上袁晗寒的生活。”
可导演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有她不一样的心疼。导演郑琼说:“徐佳是为了父亲的遗愿要考大学。他努力学习,希望给母亲更好的生活。他为了别人而活着。很多人都在被环境洗脑。我对他的生活环境批判比较多。也许只有等到徐佳到了三十多岁,很多在社会当中积攒的一坨屎,会一点点挤压出来,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人眼里只有目标的时候,ta会失去很多的真性情。如《红楼梦》里的宝钗,有些时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成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这个社会,一味追求成功的人还少吗?
或许,只有当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每个人都能活出自我,大家都对各个阶层,各种活法发自内心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就真正找到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