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SOP,是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
通俗地说,就是将相同、重复的工作格式化、标准化、攻略化。
每周过得时间特别快,转眼又到了年底,这时就有诸多的材料要梳理,2019年各种总结、2020年的计划、要点、建议。
呼啸而来的繁杂性材料让人应接不暇,看着有些人举重若轻地就化解掉,心生钦羡。
工作的时候总是很讨厌计划总结之类的材料,一方面是因为要从过往的工作一项项复盘梳理,工作量大,另一方面是要从中再提炼出新的计划,需要一定的归纳和创新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为什么会讨厌复盘,就是因为大脑有个“返回抑制”,即如果我们以看过空间的某个特定区域,就会发现很难再将我们的注意转向到该区域。人的这种行为是有其道理的:如果我们正在找寻一个东西,并且已经搜索过某个位置,我们宁愿到其他地方去寻找,而不是再回到已经搜寻过的位置。
而复盘就要求我们在“已经搜寻过的地方”再巡视一次,看看哪些经验要总结,哪些教训要吸取,与孔老夫子的“一日三省”道理相同。
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复盘,工作五年却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
其实工作一两年下来,就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结构作一个梳理。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提升所需的技术水平等等…
还记得刚到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购买了“日事清”,把自己的工作分模块和文件夹,然后每日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按时间段做了个Excel,表格里有相应时段所接收的工作和工作进度。
在表格里还插入了任务文件的超链接,写清楚了任务要求,责任人,完成时限,完成进度,基本是做到了每日总结,而且还会准备一本活页笔记本,大致写下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那段时间进步很大,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渐渐熟悉,文件夹都是以“日期+文件名”起的,配合搜索软件“everything”,文件存放位置明了,用“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组合成四个象限来区分工作,检索速度很快,工作量及流程很清晰。
可是这样的状况没有持续太久,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固定时间做复盘,每天下班的时间都不固定,没有持续的惯性;二是每日工作存在弹性,有时候工作满满,有的时候寥寥无事,工作满满的时候,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记录,而寥寥无事时就会忘记做记录;三是容易松懈,一旦两三天没记录,就会习惯,坏习惯养成就掰不回来了。
于是文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检索文件效率低,工作起来脑子混乱,总是被工作催着走,自己没有主动性,有时候好多事压下来,就有点儿顶不住。
其实对常规的工作可以进行SOP管理,对常规性的工作模式化,然后黑盒理论来管理,把一项sop化的任务放到一个黑盒,随时调用。
时时总结,事事总结,套框架,在平日就要注意积累,及时梳理复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节约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表达和逻辑力,因为工作熟练可能只能让你胜任于此,而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能打开你的职业上升通道。
SOP用起来,不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