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22岁的焦虑、挣扎以及如何从中挣脱的心绪都说出来。这不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人的自述,当然也不至于很糟,只是那些年少的心所受的无谓的焦虑,大概都有着同样的名状。所以记录下来,权当是往后标记22岁的渊源。
我上大学的时候,暑假基本都会在外面找实习,公司的同事们听说我是96年的都非常惊讶,说95后都开始步入职场了。去年大学毕业,开始了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兴许是人生阅历、见识、心智都未到时候,内心经历的痛苦要远比实际多得多:自我怀疑,对身边人的单方面的判断、畸形的比较等等,煎熬着那个时候的我。
回想那个时候,除了在心里无数遍“思考”我该如何解决之外,似乎没有采取任何开放且有效的方式去实际地解决问题。在当时的我看来,诸如出去跑步、在家好好读书等等身与心的“走出去”,都只是慢效药,难以解决我的问题。于是在心里无数次揣测、难受,好像这样就能自我愈合似的。如今再看来,不过都是逃避问题。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果然如许多媒体度量95后的文章里写的那样,我并不喜欢,也不满意,坚持了一年,在内心思量了几个月之后,草草辞职。提出辞职后的一个月,是那一年来我最轻松的时刻,可能是放下了必须要解决一直以来解决不了的问题的焦灼,可能是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我向来记性不是很好,尤其是对痛苦的事情,那段时间即使找工作的焦虑也没能影响我好不容易得来自由的好心情。
直到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书里写着:“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如此才又验证了我开始的结论:即使已经开始工作,本质上我依旧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遇到问题总要先逃避。以为是自己争取来了自由,却从来不知道,自由在我手里。
我花了不到2周的时间就找好了工作,进了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我原以为是我一向引以为傲的逻辑和表达能力征服了面试官,后来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我之所以能被录用,是因为我在的产品线,急需一个能盘下所有基础工作的人,我领导觉得我学历还可以,想来学习能力应该也还不错,要不然,以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全然是不会被选择的。所以你看,我一直以来不甘给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人,却还是一遍遍被事实告知,我普通的不得了。
新工作非常忙,白天上班的时候就是不停的接受别人输出给我的东西,接受完立马去处理一大堆琐碎且凌乱的工作,在这种忙乱中还要抽出时间去思考怎么去梳理、优化。我住的地方离公司只有两三公里的路程,我基本都是骑单车或者走路回去,一下班踏出公司的大门,那种因为新环境带来的焦虑和委屈就涌上鼻尖,身体的忙碌一旦松懈下来,内心的情绪就会被挖掘出来。
我经常路过的一个药房,门口会给大爷大妈们放免费的露天电影,我骑车或走路路过的时候总会加快速度穿过去,那段时间看电影的大爷大妈们总能看到一个飞快骑车或走路的姑娘,脸上总是挂着眼泪。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留意过?我像是个走失的人,周围没有一点熟悉的身影和气味。
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读高中,三年,6个学期,每个学期开学,都会因为想家,在宿舍、上课路上、教室,崩溃的流泪。那个时候我可以告诉爸妈,告诉朋友,我很想家。而如今长大了,再因为自己的不成熟和懦弱哭出来的时候,已经不可以再用这个理由了,也已经没有人可以说了。
可就在那段时间,我好像被上了发条,上班的辛苦,下班路上的委屈,都在进家门之后化成某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我好像清楚的知道一件事,现下的一切已经无法满足我了。那些封闭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那些在心里盘旋无数次却从未付诸行动的想法,那些因为懦弱滋生出的心理障碍,我终于想要去处理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太相信,22岁的我,想到要处理这些的第一个办法,是读书。更难以相信的是,读书,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我。或者说不是改变,是唤醒。
我无意间报了一个写作类的网课,因此认识了一堆爱写作爱分享的人,他们大多数年纪都比我大,阅历丰富,偶尔听他们聊天,每次都有任督二脉被戳通的感觉。也许是那段时间的我急需来自外界的营养,也许是找对了用心的方向,我在那群来自天南海北、互不相识的人群里,找到了能让我贫瘠的生活和阅历焕发新生的事情,那便是读书。这也是唯一一次,我想做的事情没有被三分钟的热度消耗掉,一直延续到现在。下班回家的晚上,如果不看书就睡不着,如果前一天晚上不看书,第二天上班就没有了支撑。
我把这些事情告诉我学心理学的好朋友,她很乐于分析我的状况,并且告诉我这是好事情。我在工作里的陌生感和焦虑,在下班后的生活里找到了依赖和归宿,而工作本身的繁琐和暂时看不到提升的情况,也因为在书里寻求到的快速的内心的升华中,被打磨和平衡。
我也开始在深夜的书桌前,在敲出的每一行文字中明白:想要做成什么,就去努力,想要获得什么技能,就去学习,但凡花费时间和心思去打磨和“深究”的,最终都会有所收获。这样简单的道理,在我毕业一年后才有切肤的理解和感受。
我经常看到许多写人生25岁的文章,那个阶段,离学校已经很远,离职场似乎又很近,25岁的焦虑带着婚姻、职业、家庭的多重门槛。可是却很少看到有关于那些刚刚步入职场一年的年轻人们,这样一个阶段,被身边前辈的阅历和价值观鞭打,在奋进和自我否定中煎熬着。他们是怎么找到突破口的,在如此年轻的转折口面前,又做了什么样的选择?
22岁,不死的少年心,22岁,焦虑的少年心啊。